宋仁宗发起的庆历新政历经14个月结束,原因不仅仅是旧官僚反对

宋仁宗的“仁”到底暴露了宋仁宗什么样的不足呢?那就要从宋朝的建国实行的政策说起,分析宗仁宗在“庆历新政”中的不足表现在什么地方。

一、积弊的来历

宋朝的积弊来自于宋朝建国后的政策实施,重文轻武,就必然会有很多读书人出来做官,这在宋仁宗一朝出现的很多的名流可以证明,那么问题就来了,人多了,官位就那么多,怎么办呢?增加相同的官位,明朝的官位是最多的,有有实权的,有没有实权的,实权的官位可以就一个,但是为了拉拢读书人,就设置了很多没有实权的官位。

问题就这样一年年的积累下来了,读书人要拉拢,有功的人要封赏,皇亲国戚要给口饭吃,这冗员就这样的形成了。宋仁宗正在盛年,又是明主,对此更是深恶痛绝,面对着下面的人互相推诿,也是无可奈何。

这还只是冗员的问题,已经让宋仁宗变得歇斯底里了,还有冗兵的问题也是让人很难受的,就算是宋朝的经济超级发达,但是就这样无休止的挥霍也顶不住吧!

宋仁宗发起的庆历新政历经14个月结束,原因不仅仅是旧官僚反对


提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宋朝的冗兵之政是怎么来的了。宋太祖赵匡胤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首先是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一大批将领的权力,其次就开始了他大刀阔斧的改革,分而治之,枢密院掌握兵籍和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军队只有皇帝一个人说了算,避免了再次出现晚唐藩镇割据的局面,皇帝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也有一个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在这中间出现了很多必要但是多余的环节,以打仗来说,从皇帝的角度考虑,这些环节是必要的,能让将军无法造反,但是对于真正的战场而言,就是多余的了,战场之上,战机稍纵即逝,等到一层层的报到上面,战机也消失了,因此就成了多余的环节。

二、积弊的形成

说这么多,就是想说宋朝的这种军事制度,最大限度地防止会出现将军造反的情况。为了防止将军造反,宋朝的皇帝也是煞费苦心了。将军没办法造反了,那百姓呢?一旦出现饥荒、洪灾、瘟疫等情况,活不下去的百姓会怎么办呢?会铤而走险的,所以解决这种事情发生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全部招进兵营,供他们温饱,那么百姓就不会铤而走险了。

办法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在宋朝开国的时候还行,经过了八十多年的发展繁衍,军队招募的人数在急剧上升,这给宋朝的财政很大的压力。宋仁宗不仅要付辽国岁币,还要应付军队如此大的开销,他也是亚历山大。

基于上面冗员和冗兵的沉珂烂政,冗费的问题就会大大增加,有官员就要发薪水,有兵员就要发饷银,这两大支出占了宋朝一大半的财政收入,国库里没钱了,你说宋仁宗能不急吗?改革也是被逼的,但是有一点,宋仁宗的仁在当朝是出了名的,面对一些改变的时候,仁宗的仁就可以和懦弱相提并论了,这也是宋仁宗面对这三个弊政改革失败的最大的障碍。

三、改革积弊。

1403年,宗仁宗把范仲淹召到京师,委以参知政事的头衔,也就是副宰相。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宋仁宗发起的庆历新政历经14个月结束,原因不仅仅是旧官僚反对


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改革十事,结果只采纳了九事。为什么呢?因为有大臣反对修武备,你说经济再好又怎么样,不修武备怎么能打胜仗呢?对吧。从这次的妥协上来看,宋仁宗已经表现出了不自信的一面,相对于懦弱的一面,这就是当时所说的“仁”。

改革开始,范仲淹一上任就把冗员裁撤了不少,官场的气氛与活力就显现了出来,生产也跟上了,办事效率也快了,同时财政支出也减少了,相对的就减轻了国库的压力,成效还是不小的。

这才是刚刚开始,解决冗员的问题,既然要裁撤人,就一定会让一些人很不爽,那么这些人的既得利益没有了,又怎么会善罢甘休呢?于是这些人就变着法的阻挠新政的实施,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四、改革失败

找范仲淹的毛病,把柄,奈何人家这个人严谨守礼,找不出把柄,怎么办呢?就说和范仲淹在一起的人搞朋党,我也是醉了。真的是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但是这些人说的是子虚乌有,被这些改革派的大学者一篇《朋党论》给打发了,也是宋仁宗明察秋毫的结果,这个时候宋仁宗还是能抗点事的,但是却让诬陷范仲淹的那些人搞得气急败坏。

宋仁宗发起的庆历新政历经14个月结束,原因不仅仅是旧官僚反对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反对派的人夏竦名人模仿改革派的笔迹写了一封要废除宋仁宗的信件,宋仁宗知道了这件事,但是并没有让人去调查,不知道他是相信范仲淹这些改革派被诬陷的,还是相信改革派对自己不满意要实行废黜之事了。从结果来看,宋仁宗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外放了改革派的大臣,终止了自己发起的改革之风,让其14个月就结束了。

上面已经做过分析,宋仁宗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就是他的“仁”用在改革上就是懦弱,想要改革就要拿出魄力来,显然宋仁宗不是那个有魄力的君主,太平盛世做一个仁君绝对是绰绰有余,无人能及,要论起改革,确实是不值一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