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传统名菜,一位藩王的“逆袭”,简析蟠龙菜背后的故事

在湖北钟祥,有一道享誉全国的名菜,蟠龙菜。蟠龙菜又称盘龙菜、卷切,俗名剁菜,被称为“钟祥三绝”之一,也是湖北十大经典名菜之一。如今,蟠龙菜已列入《中国菜谱》,其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蟠龙菜的背后,却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道传统名菜,一位藩王的“逆袭”,简析蟠龙菜背后的故事

明朝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正德皇帝驾崩,因为正德皇帝无子,按照大明继承法“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于是正德在驾崩前留下遗诏,定堂弟朱厚熜为皇位继承人。正德皇帝死后,张太后下旨,将正德皇帝的遗诏发往安陆州,令朱厚熜进京继位。同时,太后也将正德皇帝的遗诏发给了分封在德安的寿定王朱佑搘和分封在卫辉的汝安王朱佑梈,令他们进京继位,并规定“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一道传统名菜,一位藩王的“逆袭”,简析蟠龙菜背后的故事

接到遗诏之后,朱厚熜可谓是悲喜交加,悲的是堂兄正德皇帝驾崩;喜的是自己将继承大明帝国的皇位,君临天下。然而惊喜之余,朱厚熜更是感到紧张,分封在德安的寿定王朱佑搘和分封在卫辉的汝安王朱佑梈将和他竞争皇位,更要命的是,安陆州距北京有3000多里,而德安和卫辉距北京仅数百里路,如果不能赶在寿定王朱佑搘和汝安王朱佑梈之前抵达北京,自己将与皇位失之交臂。正当他急得手足无措之时,幕僚严嵩献计说:“唯世子(朱厚熜的尊称)假扮钦犯,稳坐囚车,方能日夜兼程,既无人敢阻,亦无人应接,不过20日便可到京都。想那寿定王、汝安王,自以为路近无忧,必大张旗鼓,各地官员必争相迎送,20里一小宴、30里一大宴,如此定会延宕。”听完严嵩的建议,朱厚熜欣喜若狂,决定假扮囚犯,乘囚车赶往北京继位。然而短暂的喜悦之后,朱厚熜想到了一个新问题,坐囚车必定要吃囚饭,朱厚熜身为藩王,又如何吃得下去?如果不吃囚饭,一旦被看出破绽,他不仅将与皇位失之交臂,还会有性命之忧。经过和幕僚们的紧急商议,朱厚熜下令,召集安陆州当地所有的厨师,给他做进京路上的食物,要求食物“含肉不见肉”。于是,安陆州所有的厨师聚集到了兴王府,商量如何做“含肉不见肉”的食物,然而到了半夜,大家依然毫无头绪。

一道传统名菜,一位藩王的“逆袭”,简析蟠龙菜背后的故事

当时,在奉命做菜的厨师中,有一个叫詹多厨师刚刚结婚,当晚,他的妻子给他送烤红薯吃,然而詹多吃不下去,要妻子把红薯扔掉,争抢之际,红薯皮破了,露出了白色的薯肉。看到这个情景,詹多灵机一动,想到了方法。按照他的吩咐,厨师们取上好的白膘猪肉、精瘦肉与鱼肉等分别剁成肉泥,加食盐、香葱、生姜等调料调制,随后加淀粉鸡蛋清搅拌均匀,最后用红薯皮包裹蒸熟,食物做成后,形同红薯,实为肉鱼。之后,朱厚熜假扮囚犯,带着詹多厨师给他做的“红薯”上路了。历经长途跋涉,朱厚熜抵达了北京,顺利地继承了皇位,是为嘉靖皇帝。

一道传统名菜,一位藩王的“逆袭”,简析蟠龙菜背后的故事

嘉靖二年,嘉靖皇帝将詹多厨师请到皇宫,任命他为御厨,对“红薯”进行改进。之后,詹多厨师将“红薯”做成了一个一尺半长,一寸半宽,七寸半厚的圆筒,除此之外,他把外层的红薯皮也换成了用鸡蛋黄和食用红色素调出的鸡蛋皮,蒸熟后切成薄片,盘于碗中,复蒸一遍,倒扣入盘,红黄相间,宛如龙形。从此,这道色香味俱全的“红薯”菜肴获得了嘉靖的独爱,随后,嘉靖将其定名为“蟠龙”御菜。由于这道菜由厨师詹多发明,在钟祥当地,这道菜又被称为“多菜”,又因为这道菜是龙形摆放,故又称为“盘龙菜”。2011年7月,《蟠龙菜制作技艺》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道传统名菜,一位藩王的“逆袭”,简析蟠龙菜背后的故事

从大明帝国的宫廷御膳,到今天的传统名菜,蟠龙菜历经数百年,依然是国人喜爱的传统美食。现如今,在钟祥已经建立了工业化的蟠龙菜生产基地,或许在未来,蟠龙菜将走上更多家庭的餐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