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傳統名菜,一位藩王的“逆襲”,簡析蟠龍菜背後的故事

在湖北鍾祥,有一道享譽全國的名菜,蟠龍菜。蟠龍菜又稱盤龍菜、卷切,俗名剁菜,被稱為“鍾祥三絕”之一,也是湖北十大經典名菜之一。如今,蟠龍菜已列入《中國菜譜》,其製作技藝更是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蟠龍菜的背後,卻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道傳統名菜,一位藩王的“逆襲”,簡析蟠龍菜背後的故事

明朝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正德皇帝駕崩,因為正德皇帝無子,按照大明繼承法“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於是正德在駕崩前留下遺詔,定堂弟朱厚熜為皇位繼承人。正德皇帝死後,張太后下旨,將正德皇帝的遺詔發往安陸州,令朱厚熜進京繼位。同時,太后也將正德皇帝的遺詔發給了分封在德安的壽定王朱佑搘和分封在衛輝的汝安王朱佑梈,令他們進京繼位,並規定“先到為君,後到為臣”。

一道傳統名菜,一位藩王的“逆襲”,簡析蟠龍菜背後的故事

接到遺詔之後,朱厚熜可謂是悲喜交加,悲的是堂兄正德皇帝駕崩;喜的是自己將繼承大明帝國的皇位,君臨天下。然而驚喜之餘,朱厚熜更是感到緊張,分封在德安的壽定王朱佑搘和分封在衛輝的汝安王朱佑梈將和他競爭皇位,更要命的是,安陸州距北京有3000多里,而德安和衛輝距北京僅數百里路,如果不能趕在壽定王朱佑搘和汝安王朱佑梈之前抵達北京,自己將與皇位失之交臂。正當他急得手足無措之時,幕僚嚴嵩獻計說:“唯世子(朱厚熜的尊稱)假扮欽犯,穩坐囚車,方能日夜兼程,既無人敢阻,亦無人應接,不過20日便可到京都。想那壽定王、汝安王,自以為路近無憂,必大張旗鼓,各地官員必爭相迎送,20裡一小宴、30裡一大宴,如此定會延宕。”聽完嚴嵩的建議,朱厚熜欣喜若狂,決定假扮囚犯,乘囚車趕往北京繼位。然而短暫的喜悅之後,朱厚熜想到了一個新問題,坐囚車必定要吃囚飯,朱厚熜身為藩王,又如何吃得下去?如果不吃囚飯,一旦被看出破綻,他不僅將與皇位失之交臂,還會有性命之憂。經過和幕僚們的緊急商議,朱厚熜下令,召集安陸州當地所有的廚師,給他做進京路上的食物,要求食物“含肉不見肉”。於是,安陸州所有的廚師聚集到了興王府,商量如何做“含肉不見肉”的食物,然而到了半夜,大家依然毫無頭緒。

一道傳統名菜,一位藩王的“逆襲”,簡析蟠龍菜背後的故事

當時,在奉命做菜的廚師中,有一個叫詹多廚師剛剛結婚,當晚,他的妻子給他送烤紅薯吃,然而詹多吃不下去,要妻子把紅薯扔掉,爭搶之際,紅薯皮破了,露出了白色的薯肉。看到這個情景,詹多靈機一動,想到了方法。按照他的吩咐,廚師們取上好的白膘豬肉、精瘦肉與魚肉等分別剁成肉泥,加食鹽、香蔥、生薑等調料調製,隨後加澱粉雞蛋清攪拌均勻,最後用紅薯皮包裹蒸熟,食物做成後,形同紅薯,實為肉魚。之後,朱厚熜假扮囚犯,帶著詹多廚師給他做的“紅薯”上路了。歷經長途跋涉,朱厚熜抵達了北京,順利地繼承了皇位,是為嘉靖皇帝。

一道傳統名菜,一位藩王的“逆襲”,簡析蟠龍菜背後的故事

嘉靖二年,嘉靖皇帝將詹多廚師請到皇宮,任命他為御廚,對“紅薯”進行改進。之後,詹多廚師將“紅薯”做成了一個一尺半長,一寸半寬,七寸半厚的圓筒,除此之外,他把外層的紅薯皮也換成了用雞蛋黃和食用紅色素調出的雞蛋皮,蒸熟後切成薄片,盤於碗中,復蒸一遍,倒扣入盤,紅黃相間,宛如龍形。從此,這道色香味俱全的“紅薯”菜餚獲得了嘉靖的獨愛,隨後,嘉靖將其定名為“蟠龍”御菜。由於這道菜由廚師詹多發明,在鍾祥當地,這道菜又被稱為“多菜”,又因為這道菜是龍形擺放,故又稱為“盤龍菜”。2011年7月,《蟠龍菜製作技藝》入選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道傳統名菜,一位藩王的“逆襲”,簡析蟠龍菜背後的故事

從大明帝國的宮廷御膳,到今天的傳統名菜,蟠龍菜歷經數百年,依然是國人喜愛的傳統美食。現如今,在鍾祥已經建立了工業化的蟠龍菜生產基地,或許在未來,蟠龍菜將走上更多家庭的餐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