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審計工作的十個基本“套路”

不管是什麼形式的工作,都是有套路可尋的。當然這個套路不是網上所所的“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的那個套路。但有一點是,不管什麼樣的工作,都有套路,掌握了輕車熟路,任你馳騁,不掌握,碰的焦頭爛額也是正常。

那麼今天我所分享的主要是內審工作的基本套路,在日常工作中,我認為圍繞以下十個步驟去實施內審項目,不管如何,一定會大有收穫,且對你的項目開展有所幫助。

當然,下面步驟的應用是有一定前提的,那就是對項目內容有前期調查和了解。

步驟一:明目的。這是我從事審計工作經常做的第一件事,那就是首先明確為什麼幹這個,而不幹那個呢?審計本身就是證明工作,要麼證明是錯的,要麼證明是對的,當然有時候,也會夾在灰色地帶倍感難受,既然這樣,那目的就基本比較清楚啦。

步驟二:定標準。那就是既然要去證明或者確認某事、某個行為的正確與否,那首先就得確定標準是什麼?你都不知標準,那判斷對錯的依據在哪裡?職業判斷可能會利用,但能得到認同嗎?溝通的成本幾何?得到高級管理層支持又有多少?

步驟三:確範圍。幹工作不能漫天吆喝,不是唱信天游,需要非常明確的空間和時間範圍,不然累死也找不到北。

步驟四:析關鍵。我們經常會說抓大放小,抓主要矛盾,總結出來就是審計過程要抓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什麼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旦你抓住了這個關鍵點,那問題可能就會迎刃而解。

步驟五:重深入。審計工作忌浮於表面做文章,信口雌黃下結論。那麼實實在在做,就是要深入查找問題的根源,確定發生問題的本質原因,還原事實本來面目,不冤枉一個好人,不放過一個壞蛋。

步驟六:理差異。既然已經確定了標準,也進行了實質性調查分析,現在要做的就是將審計發現與標準進行差異比較、梳理,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辦法,根據發現問題程度大小,進行排序,並確定差異存在的原因。

步驟七:得結論。其實審計的每個動作都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奮進的,所以,我經常會說,幹任何事,都帶著目的。這就需要與目的進行對比,目的是什麼?現在完成情況如何?先給自己完成情況做個基本評估,若認為差不多啦,那就下結論;確實不行,再深入檢查完善一下,獎金和升職同時可期。不要總讓部門領導複核的時候提出來,那你這工作能力就得大打折扣。

步驟八:提建議。在日常的審計工作中,審計發現脫離不了沒有制度、有制度不執行、執行時跑偏啦,跑偏多少度?有人舞弊啦,舞弊的程度如何?工作不盡責,造成的後果是啥?或者高級一點的,內控設計與運行有問題,存在哪方面的風險?風險程度有多大?或者存在資源浪費啦、成本提高啦等等如此吧。那既然有了原因,也有了結論,那麼最好就是提出建議。內審人員的最高境界就是既能發現問題,還能解決問題,這才高手。當然,切忌犯腳痛醫腳,頭痛醫頭的毛病。

步驟九:跟整改。有發現,有建議,那麼就得跟上整改,這是確保審計發現能夠閉環處理的關鍵環節。對整改計劃進行分類,比如一次性完成、進度跟蹤、循環驗收等等吧,根據不同內容採取不同的審計整改方式,只有實現了問題的真正整改,這才是內審增值的最終實現。

步驟十:會宣傳。其實我想說的是,審計不僅要會溝通,還得會宣傳自己,當然是宣傳審計,宣傳自己的話,除非長的非常俊。每次審計報告的輸出、彙報,我都會精心準備,審計報告的表現形式、彙報字眼的反覆推敲,為的什麼?就是為了讓高級管理層及被審計單位認為咱們是指專業的正規軍,不是游擊隊,也不是難民。

作為一個審計人員,在日常的工作過程中,必須要逐漸形成自己的思維習慣和模式,高效的培養自己的職業敏感性,去總結、去覆盤,那麼幹好審計工作也不是一件難事,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