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拥有四海,也未必见得幸福

《万历十五年》是颠覆我想象的一本书。这种颠覆,不是源于这本书以散文化的手法来写历史,以细枝末节和无关紧要来窥探一个朝代的历史全貌,而是感叹于作者笔下的那些人物。他们是一个时代的风云,却终究没能成为一个时代的荣耀;他们才华横溢,却以悲剧结局。

这些人物包括万历皇帝朱翊钧,国家实际上的二号人物张居正、申时行,基层官员廉洁自律的典范海瑞,民族英雄戚继光、哲学家李贽。

六个人物,足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来反映一个时代的兴衰荣辱,而其中的万历皇帝,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

9岁登基,成为天下最有权势的男孩;在位48年,却有将近30年未曾上朝见自己的臣子;一生中除了两次走出北京城去看自己的陵墓,就再没有迈出紫禁城一步。

一个贵为天子的皇帝,为何如此特立独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人物,就能得到一切吗?

在我看来,即便拥有四海,也未必见得幸福。因为幸福,至少是以自由作为底层逻辑的,而万历的一生,却不那么自由。

本书作者是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是他的成名作。然而,这本书出版之初,四处碰壁。他在美国找不到出版社,因为这本书的写法,不被认可为“历史类”书籍。

黄仁宇只能辗转到中国出版,没想到中文版在大陆一经推出,迅速成为最畅销的历史类书籍,一时间涌起一段读《万历十五年》的热潮。后来,英文原本在美国出版,被美国多所大学作为教科书采用,并两次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历史类好书提名。


即便拥有四海,也未必见得幸福

1. 当兴趣不能成为最好的老师,就失去了学习的自由

一个9岁的孩子,如何管理一个国家?当然,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自幼登上皇位的,何止万历一个。我们熟知的清康熙皇帝,8岁继位;光绪皇帝继位时仅4岁;而东汉第五位皇帝汉殇帝,登基时仅100多天。在他们的背后,总有一个、或者几个实际的掌权者。被推上前台的那个孩子,只是一个代言、一个符号,年龄无关紧要。

万历的老师张居正,被梁启超誉为“明代唯一的政治家”。作为老师,张居正对小万历管教是极其严格的,教他经书、书法、历史,象任何一个老师一样,张居正对小万历寄予厚望。事实上,小万历也没有让老师失望。

他聪慧、勤奋。小皇子的功课其实是十分繁重的,当天学习过的经书和历史,第二天会被要求背诵。背得好了,张居正会给予表扬,但如果背诵的过程中不顺畅或者出现了错字,张居正马上会板起老师的面孔,象我们今天的老师斥责学生那样,对小万历进行严厉的问责。

小万历的母亲李氏还派了太监冯保监视着小皇帝的一言一行,只要他有任何不规矩的行为,冯保马上会报告给李氏。这位严厉的母亲便会给予小皇帝长跪的处罚,有时候长达几个小时。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小万历的进步自然是十分明显的。他最喜欢的功课是书法课,因为他的母亲和冯保也是书法爱好者,不时给他一些指导,这让他的书法日益精进。还不到十岁的时候,有一天张居正和其它大学士检验小皇帝的书法,这个时候的小万历已经能够书写一尺见方的大字了。只见他在纸上执笔挥豪,写出的字让大臣们啧啧赞叹。

然而,从那以后,小万历的书法课被取消了,张居正只让他专注于经书和历史。用他的说法,皇帝是不能沉迷于艺术的,所谓玩物丧志,一个圣明的君主,应该以德行治理天下,书法这些艺术的东西不过是一种必须的技能,够用就行了,不能在上面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张居正的这一观点,看起来似乎是有道理的。他也给小万历例举了好几个人物。最典型的比如宋徽宗赵佶。

赵佶喜好书画,还有我们今天足球的前身蹴踘,整日就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每天除了写字画画,就是跟高俅一伙踢球,而赵佶也确实是历史上的书画大家,他的“瘦金体”书法及花鸟画也是传承千古的。然而,重视奸臣加上玩物,终导致了历史上的“靖康之耻”,北宋亡国。

张居正用众多事例为自己的理论背书,小万历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爱好。

一个小孩子,没有玩的自由,也没有学的自由。张居正的用心良苦,却为今后的命运埋下了隐患,纵有师生之情,也没能救得了他。表面听话的小皇帝,厌恨的种子,在心里早早种下了。


即便拥有四海,也未必见得幸福

2. 当婚姻不能自己作主,就失去了爱情的自由

万历皇帝十六岁时结婚了,妻子是自己的母亲选的王氏,年仅十五。万历和她成婚,完全就是依从母亲的意愿,心理上是不大乐意的。

作为皇后的王氏是平民的女儿,大概并没有什么才华,但对于母亲李氏来说,皇帝背后的女人,贤德就好,并不需要什么学识。她的想法,只要皇帝一结婚,就可以册立皇后,相应的册立其它妃嫔就是合法的。而她们,都可以为皇帝生儿育女,开枝散叶。

显然,万历皇帝并不喜欢自己的这位皇后,婚姻关系也是不咸不淡地维持着。他不只对王皇后不感兴趣,对后宫其他妃嫔也一样。万历的精神世界,空虚而且寂莫。

纵使千百宫女妃嫔在他面前骚首,他也不曾动心。是他不喜欢女色吗?当然不是。不动心不等于不滥情。

有一段时间,大婚后的万历脱离了母后和张居正的视线,受到一名宦官的蛊惑,在皇城的别墅内举办夜宴,与女人们寻欢作乐。那如同蓬莱仙境般的夜生活,在万历面前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夜游生活给了他无限乐趣的同时,让他对紫禁城的生活更加厌恶了。

当然,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久。母后很快察觉,以废掉其皇位相威胁,万历才算收敛。


即便拥有四海,也未必见得幸福

直到碰到了那个生命中的女人,万历的心里,才燃起了爱情的花火。

万历皇帝曾一日册封九嫔,而在他的九位妃嫔中,独被万历宠幸的女人只有一位,就是淑嫔郑氏。

那一年,万历已经20岁。他对这个18岁的女孩,一日生情,便一往情深。

其实,郑氏就是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似乎并没有什么能够赢得皇帝宠幸的筹码。然而,一个男人对女人的欣赏,漂亮只是其中之一。智慧对于男人的吸引力,是要远远大于外貌的。说到底万历皇帝虽贵为天子,情感上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思想上的契合与交流,才是他真正的内在需求。

郑氏正好填补了万历皇帝精神上的缺陷。

她是最能理解万历的一个女人。她看出来万历虽贵为天子,精神世界却是既脆且弱的;他长期受母亲和首辅张居正的压制,扮演着一个执行任务的国家机器的角色,被忽视了一个皇帝作为“人”有血有肉的那部分。

郑氏看透了这一点,她并不把皇帝看得高高在上,而是用平行的视角与其相处。她和万历一起读书,耐心倾听皇帝的诉苦;她也会豪无顾忌地挑逗甚至嘲笑他的软弱。这种相处的模式,让万历皇帝感受到了真正的精神交流的力量。

一个天子的身份,被还原成人,万历与郑氏的感情,也因此变得持久。

万历最大的心愿,是死后能与自己的爱人同葬一室,但在他去世之后,陪同他的只能是两个皇后。

就到底,这份爱情,终还是不自由的。他的爱苦了两个女人,常守空房的皇后王氏大概因不被重视而变得偏执,以杖罚宫女为乐;郑贵妃则被认为是祸国的“妲己”式人物,在万历去世后饱受歧视,幽居冷宫,晚景悲凉地独自过了十年。


即便拥有四海,也未必见得幸福

3. 当话语权掌控在他人手中,就失去了行动的自由

万历登基时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于是,张居正独揽大权,他只要用心学习就好。

长大后,他以为随着老师张居正的去世,终于可以摆脱约束,亲自主政了,然而,他渐渐意识到,很多事情,他并不能随心所欲。

他想要亲自练兵,被文官们制止了,他们告诉他:现在不是战争时期,陛下您不需要亲自带兵打仗。

万历要册封自己心爱的女人为贵妃,却因为不符合朝庭的规矩,受到大臣们的阻挠。虽然他不顾反对册封了郑氏为贵妃,但这件事情,也成为后来一系列事件的导火索,波及了整个朝庭。

在郑贵妃生下皇子之后,万历就有了要立其为太子的想法,但这样的意图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这之前,万历已经有了皇长子,这种废长立幼的做法,是不被允许的。由长子继承皇位,才符合国家的道德标准。

于是,文官们以集体辞官相威胁,万历帝以消极怠工相回应,双方就这样对峙着。僵持了十多年,万历最后还是无奈的妥协了。与此同时,早期的励精图治,被一天天消耗殆尽。

正是立储事件,成为万历30年怠政的主要诱因,从而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衰败。

万历与文官集团彻底决裂,后果几乎是致命的。得不到行动的自由,他干脆放飞了自己。

不上朝,不出门,不见自己的官员。面对这样的情况,文官们要如何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呢?虽然国家机器还在艰难运转着,但已然死气沉沉,苟延残喘。在万历结束自己的统治之后,明朝只延续了24年,就灭亡了。

万历皇帝的一生,除了年轻时曾两次去定陵视察正在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外,此后的三十多年,就再没走出紫禁城一步。他的天下是什么样的,他没有看到;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他也不关心。

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表面上看,是一个皇帝的不作为,但在实质上,却与国家的体制标准有很大关系。

明朝开国之初,太祖朱元璋在肃清了自己的大部分功臣之后,开科取士,招揽天下人才做官,以文官治理天下。明代的科举,以儒家理论为核心,“道德”也因此成为治国的准则。

文官们成了这个王国的实际掌权者。用黄仁宇的话来说,他们“虽称公仆,实系主人”,皇帝不可能与所有人对立;更不可能让所有人出局。他们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拥有着主要的话语权,皇帝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一个行动不自由的皇帝,内心的孤独是可怕的,幸福从何谈起呢?

他选择了逃避,在醉生梦死的幕后生活中,为自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发一声长长的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