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生”和“壞學生”,其實差在這一點

作者:八段錦,自己過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調整情緒和親子關係,關注我就對啦~

“好學生”和“壞學生”,其實差在這一點

蘭斯·金是位國際教育專家。他很想搞清楚一件事,“好學生”和“壞學生”到底有什麼不同?於是他做了一項調查。(用好和壞來界定學生是很不科學的,只是為了描述上的方便,您可以簡單理解為成就表現上暫時的好壞。)

蘭斯跟蹤觀察了100位學生,然後把那些能力表現總是排在前面的“好學生”和後面的“壞學生”挑選出來。他問了這些孩子很多問題,想要發現兩者有什麼真正的差別,但並沒找到。

只有一個問題,“好學生”和“壞學生”的反應截然不同。這個問題就是:你如何面對失敗?

失敗具體來說可能是一次考試失利,或者在某項運動中不達標等等。蘭斯發現,面對失敗,“壞學生”通常會:

·拒絕承認失敗,假裝自己沒錯

·誇大失敗,儘量避免任何可能導致失敗的行為和活動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自從小學三年級在體育課上做後滾翻不小心挫到脖子以後,我就再也不做後滾翻了~

·把失敗歸咎於他人、環境或者天生的能力不行

·不從失敗中獲取經驗

·滿足於表現不佳的狀態

而好學生會:

·接受失敗,認為失敗是暫時的、某領域的

·深刻認識失敗,找到其中自己的責任

·從失敗中獲取經驗,並在以後予以關注

·作出改變

並不是失敗多了就會成功,對待失敗的態度才是關鍵,“好學生”會在失敗中成長,而“壞學生”卻在失敗中消沉

怎麼培養指向成長的失敗態度呢?

蘭斯分享了一個自己的故事。他有四個孩子,其中兩個孩子是人見人愛的“好學生”;但另外兩個孩子,分別在16歲和17歲的時候提出要退學,堅決不考大學了。

這個場景很熟悉啊。我經常聽到家長說,孩子不想上學了,然後焦急地四處求助,問怎樣才能讓孩子去上學?

即便有的孩子已經明顯地表現出低落、封閉等不適應的狀況,家長不得不讓他暫時回家休養,但父母關注的也不是孩子想怎麼樣。

還沒歇幾天家長就開始擔心功課,想方設法勸服孩子去上學。不到萬不得已,退學是根本不能想象的。

沒想到教育專家蘭斯自己的孩子也要退學,他會怎麼辦?

“好學生”和“壞學生”,其實差在這一點

蘭斯很認真地問那兩個孩子,你們確定能接受不上大學所產生的一切後果嗎,比如找不到好工作、沒錢、生活艱難?在得到肯定答覆以後,蘭斯很痛快地同意了孩子退學的要求,熊孩子們就高高興興體驗社會去了~

講座過後,我特意去問蘭斯,您真的能接受他們退學嗎?言外之意,什麼事都沒有就要退學,您不抓狂?

蘭斯是這麼回答的:我必須這麼做。當然,前提是他們已經到了可以決定這件事的年齡。

這終歸是孩子自己的人生,不能自我負責,怎麼可能培養出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

作為父母,你能做到蘭斯這樣嗎?

“好學生”和“壞學生”,其實差在這一點

如果你是這樣的:

喜歡為孩子包辦一切,規劃“正確的”道路;

遇到問題你總喜歡幫他在外界找原因,不讓他學會自我負責;

苛求完美,孩子任何一個不符合要求的行為你都會指責;

在意分數,每一次不理想你都會大驚小怪;

……

那麼,你就需要特別小心了,你很可能正在剝奪孩子體驗失敗的機會

“好學生”和“壞學生”,其實差在這一點

事實上,蘭斯的兩個孩子四處遊歷了幾年以後,親自體驗了人生百態,最終還是選擇了重返校園。

不管多麼心疼,父母都不得不允許孩子走彎路。 如果真想幫忙,父母可以做什麼呢?

第一個策略:幫助孩子確定符合自己的目標。

一個好的目標有四個特點,可觀察性、特殊性和具體性、可被拆分成小步驟、每個步驟五分鐘可以實現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想做,而且不會做。

一個可實現的目標,首先要基於對自己清晰的認知,包括瞭解自己的興趣、專長以及現實條件等等。這樣的目標,遇到困難的時候才有可能堅持下去。

父母的作用就是鼓勵和幫助他們發揮特長,建立符合自己的目標。

“好學生”和“壞學生”,其實差在這一點

第二個策略是如何達成目標的策略。

從目標到實現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很多失敗。在每一次失敗後,都要陪著孩子總結經驗,然後發展一個新的策略。

為什麼說有時候失敗是成功之母呢?

因為,在對一件事不能充分了解時,策略也會非常有限,還可能是錯的;但隨著不斷從失敗中獲取實戰經驗,不斷調整,策略會越變越“聰明”。

能輕易成功的人畢竟是少數,作為普通人,沒有足夠的失敗體驗,很難發展出成功的策略,這才是失敗的真正意義。

父母想要孩子成長,就必須放手,讓他在和每一個困難搏鬥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目標和策略。而父母能做的,除了支持的態度,就是幫助他們發現從困難中修復所採取的策略。

指責和抱怨沒有任何意義,教他更好地認識自己,學會建立明確可行的目標,幫助他找到合適的學習策略才有價值。

最重要的是,在他堅定的時候,尊重他自己的選擇,而不是替他安排好一切。

“好學生”和“壞學生”,其實差在這一點

世上沒有白走的彎路。200年前,歌德就曾說過一句話,到今天依然適用,“很多家長過分地努力和熱心想讓孩子生活得更容易,反而使他們的生活更痛苦”。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超越對失敗的恐懼。

· End ·

查看更多:

從保姆到教練:青春期父母要做好的三件事

用體罰“治療”“網癮少年”的學校捲土重來?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

和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測一測你是控制型父母嗎?

“好學生”和“壞學生”,其實差在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