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這個心理學,後進生逆襲為學霸,不是夢!

很多關注教育的老師和家長們,普遍地會發現一個現象:

好學生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差學生每次 考試都不盡人意。老師和家長們都知道,並不是智商的差別,而是學習態度的不同。背後的真正原因,就這麼簡單嗎?

我的回答:當然不是!讓我來告訴各位家長朋友們,一個真實的答案吧。

馬太效應,是什麼鬼?

熟悉經濟學的朋友們,一定對馬太效應十分了解。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常用的術語,反映了社會的兩極分化。聖經中是 這樣說的: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掌握這個心理學,後進生逆襲為學霸,不是夢!

【用在人與人之間就是:富人更富,窮人更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運用到教育方面:即好學生會變得越來越強,而差學生就會越來越弱。

馬太效應對教育的影響,無處不在。

【馬太效應對學霸的促進作用】:好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從學校,老師,同學等周圍環境中 不斷積累優勢。從而他們能獲得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比如:老師不斷的誇讚,同學的羨慕,周圍環境的認同感,並且總是給好學生更多的施展他們才華的空間和機會。

學霸的環境是充滿積極的,正能量的,陽光的。

【馬太效應對差生的 消極作用】:與好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差生的日子就不好過了。他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不斷地 遭遇老師的批評,同學的嘲諷,父母及周圍環境的不認同。即使他們在某方面有出色的才能,也很少有機會去展示,因為那些才華都和學習沒有關係。

差生學習的環境是一個消極的,被動的,不自信的。

掌握這個心理學,後進生逆襲為學霸,不是夢!

【打破馬太效應的影響,使孩子逆襲為學霸】

第一:教育工作者應該對學生一視同仁。

每一位教師都知道,班級中的幾個優等生,不能代表我們的實際教學能力。只有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才能真正體現我們的教學水平。所以,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那些學習比較落後的學生。甚至應該更多的照顧和關懷那些落後生。

第二:父母應該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

少一些不必要的應酬,多一些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一些消極否定的語言,多一些鼓勵關懷的話語。少一些狂躁不安的情緒,多一點忍耐堅定的信念。

有一個勵志故事:一個孩子上小學的時候,上課經常做小動作,無法專心聽課。老師對孩子的母親說:這孩子可能有精神方面的問題,建議去醫院看看。

這位母親並沒有這麼做,是對孩子說“老師表揚你了,說你現在 上課能認真聽講,只要你以後上課不做小動作,一定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後來這孩子的成績突飛猛進,考取了好的中學。

當孩子進入中學不久後,老師又找到了這位母親“照您孩子的這種學習情況,想考上好的高中很難”。同樣,母親也沒有把老師的話,如實的告訴孩子。而是對孩子說“老師說,就你現在的學習情況,只要繼續努力很有希望考好的高中”

果然,孩子又一次成功逆襲為學霸。直到有一天,孩子拿著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滿含淚光深情款款地對母親說“媽媽,是您把我送進清華大學的!”

掌握這個心理學,後進生逆襲為學霸,不是夢!

作為父母,我們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龍中龍鳳中鳳。可是我們卻忘了問自己:為人父母,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其實每個學霸的背後,都站著一個“學霸父母”。“學霸父母們”未必是在學習方面,他們在生活和工作等領域表現出的深謀遠慮,大智若愚無時無刻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自己的孩子。

剛才舉的這個例子,故事裡的母親也用了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從而激發了孩子的學習動力,使孩子由學渣逆襲為學霸。如果你想要學習這個心理學的話,請關注我,在日後我將給大家揭曉。

感謝您的閱讀,希望我的這篇原創文章能給您 和您的孩子 帶來些許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