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歌 ① | 王戰:不搞特區搞新區

編者按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發開放浦東,浦東的歷史自此掀開了新的一頁。為什麼是浦東?浦東30年來的成功實踐帶來了哪些啟示?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共浦東區委宣傳部聯合制作“而立之歌”12集系列短視頻,帶領我們一起探尋浦東開發開放30年“創新之鑰”。今天我們推出第一集。

第一集

不搞特區搞新區

採訪嘉賓:王戰

上海市社聯主席

時任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01

“東進”方案最終勝出

主持人:今天的浦東,面積佔整個上海市的1/5,常住人口占全市1/4,GDP佔全市1/3,進出口總額佔全市2/3。然而,30年前的浦東卻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當時的一句老話叫“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那麼,浦東是如何成為幸運兒,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脫穎而出的呢?

上世紀80年代,上海還處於改革開放中“後衛”的位置,財政負擔很重,基礎設施老舊。特別是浦西,基礎設施幾十年都沒有好好更新過,在這裡已經很難打造出一個新的空間來。因此,當時研究上海改革開放的專家組達成了一個共識,就是“圍魏救趙”。

王戰:到了80年代中期研究的時候,實際上有三個方案,一個是北上方案;一個是南下方案,南下方案就是現在臨港這塊地區;第三個方案就是東進方案,東進方案就是浦東開發。最後,大家達成一致認為,浦東就在外灘對面,從上海現有的財力來看,可以建設浦東,而且它會產生的效益,包括給大家直觀的印象,是最好的。小平同志多次在上海提到浦東開發開放。

02

從國家戰略定位上給浦東確定了“四個服務”

主持人:“浦東開發開放”這個命題是提出來了,但具體要怎麼做?當時,可供參考借鑑的只有深圳。那麼,浦東為什麼沒有效仿深圳也成立特區呢?

王戰:深圳關鍵是要把自己發展起來,把外面的資本吸引進來。而且,當時深圳很小,所以小平同志說要深圳殺出一條血路來。上海不一樣,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城市。而我們已經考慮到,它要對內輻射。

從國家戰略定位上我們給浦東確定了四個服務:通過浦東的開發開放,第一要帶動浦西的改革和發展;第二要帶動長三角;第三要帶動長江流域;第四要服務於全國。它的功能是再造中心,也就是使上海這個從改革前中國最大的工商城市,轉化為金融、貿易、經濟中心。這就是當時為什麼搞新區的一個理由。

03

浦東是用“新”鑄就的

主持人:由於完全沒有先例可參照,如何體現“新”就成為對浦東開發開放的一個挑戰。

“不搞經濟技術開發區,搞功能開發區”的思路創新;以土地批租和要素市場引領的金融創新;保稅區、深水港、空港支撐起的航運中心創新;以芯片製造、生物醫藥等為核心的產業創新;用小政府管理大社會的社會創新;以及增長極和發展軸理論,城市群和都市圈理論為代表的理論創新……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浦東是用“新”鑄就的,由此書寫了一個時代的傳奇。

王戰:我們總結浦東的三十年,它的創新三十年,改革開放三十年,並不是說我們僅僅看到了今天浦東一個非常輝煌的景象,而是它對整個浦西的發展,對中國最大城市——上海的發展,對長三角——這個中國最發達區域的發展,對長江流域——這一中國最重要產業帶的發展,以及對全國,所起到的作用。

主持人:不搞“特區”搞“新區”,這是浦東的一個創舉。由此,“新區”成為繼“特區”之後,中國改革開放的又一個標識性名詞。而浦東新區的崛起也標誌著上海從中國改革開放的“後衛”變成“前鋒”,驅動整個上海進入中國經濟的黃金時代。

END

來       源:上觀新聞

排       版:珮珮、吳小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