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綠色名片 建設生態鶴鄉 ——我市造林綠化工作綜述

歷史上,白城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牧場,水草豐茂,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生動描述。隨著人口的增長、城鄉建設的擴大、自然環境的變遷和人為破壞,江河斷流、溼地乾涸、草場退化,導致白城風沙乾旱鹼惡性循環,生態環境日益脆弱。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白城人民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帶領下,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抗風沙、治鹽鹼、治山治水、綠化美化家園,生態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目前,全市林地面積已達703萬畝,森林覆被率11.6%。全市初步形成了城市園林化、農田林網化、村屯林圍化、庭院林果化、道路林蔭化、溼地景觀化、荒漠全綠化的生態建設格局。境內所有的流動沙丘得以固定,基本結束了過去“三刮四種、沙進人退”的歷史。近年來,白城市榮獲了“國家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全省“十年綠化美化吉林大地先進市”,白城市被全國綠委授予“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稱號。

擦亮綠色名片 建設生態鶴鄉 ——我市造林綠化工作綜述

造林綠化在白城大地發揮著有目共睹、日益顯著的綜合效益。造林綠化的生態屏障作用越來越凸顯,改善了生態,促進了農業及經濟社會發展。據氣象部門觀測,全市近10年的平均風速比1978年前10年下降了0.55米/秒,蒸發量減少了4.7%,揚沙日減少了40.7%,城市優良天氣指數可達335天,空氣環境質量標準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近6年降雨量連續每年都在400毫米以上。全市活立木總蓄積1452.3萬立方米,價值72.6億元;按全市農業人口計算,人均林地面積與1978年相比增加2.1畝。

白城歷屆黨委、政府把造林綠化當作造福子孫後代的偉大工程予以高度重視,一任接著一任常抓不懈。特別是2010年以來,市委、市政府連續開展了“舉市三年大造林、加快治理荒漠化”“三年再造百萬林、建設西部大屏障”“三年造林還溼雙百萬”活動和“三年再造百萬林”工程,以縣(市、區)、開發區(園區)為單位開展競賽活動,比成績,賽成效,爭先創優,推動城鄉綠化美化創新發展。截至目前,全市造林257萬畝,修復溼地200多萬畝。2016年,市委、市政府立足於吉林西部生態經濟區建設,實施生態立市戰略,確定了突出抓好生態環境、生態扶貧、生態經濟、生態城市“四個重點”的發展思路,聘請國內知名專家編制了生態保護與建設總體規劃,組織實施了生態保護與建設五年行動計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成立了由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組織,自上而下建立了黨政同責,部門下達任務、落實資金、檢查驗收,鄉、村負責具體實施的工作機制,實行督查問責、績效考核和綜合打分排序制。生態保護建設首次實現了由局部治理到系統全面治理的轉變,形成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統籌規劃、同步實施、協調發展、整體推進的良好工作局面,為吉林西部生態經濟區建設闖出來一條新路。為了廣泛深入地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白城創造性地開展“萬人萬畝植樹造林日”活動,每年4月上旬,在全市範圍統一植樹,以村、鄉(鎮)、縣、市為單位,黨政領導帶頭,並營造“軍民融合林”“青年林”“巾幗林”等多種紀念林,軍民融合,城鄉聯動,形成強大的造林綠化社會輿論氛圍。每年當日參加植樹都在5萬人以上,植樹2萬畝以上。

森林是生態根本、綠色衛士。飽嘗生態脆弱、缺少綠色的苦楚,白城人倍加渴望綠色,迫切需要綠色。白城市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因地制宜、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原則,以持續開展生態建設活動為載體,結合國家三北、退耕還林工程,重點實施荒山荒地造林、村屯綠化美化、綠色通道和溼地修復工程建設,實施大工程帶動戰略。荒山荒地造林工程重點實施農田防護林、大興安嶺餘脈低山丘陵、科爾沁和松嫩平原沙地治理工程以及西部鹽鹼治理工程,造林400多萬畝。村屯綠化美化工程結合新農村建設、扶貧攻堅和農村環境整治行動,以環屯林、街路、庭院、空閒地等綠化美化為重點,全面提高鄉村綠化美化水平,改善生態面貌和人居環境質量。綠化美化村屯2328個。綠色通道工程重點實施公路、鐵路和江河兩岸綠化工程,突出抓好萬公里綠色通道綜合治理,增綠量、上水平,打造了一條條、一道道靚麗的綠色風景線、景觀線和旅遊幹線。

栽下綠化樹,引得春風度。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替山河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在不久的將來,白城必將因生態而美、因生態而興、因生態而富,200萬白城人民一定會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林森 記者 張赫/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