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腳踏入巨頭戰場 AI芯片最大獨角獸寒武紀能否延續高估值?

7月20日,科創板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上市首日漲幅近230%,7月21日午後因漲幅超過30%觸發臨停。與64.39元的發行價相比,其股價一度推高至295元,市值也瞬間超過千億元,隨後股價開始下跌。第二個交易日收盤時市值為1096億元。

寒武紀此前預計2020年實現6億至9億元的營收。基於此,保薦機構在問詢函中回覆對寒武紀的估值為192億至342億元。儘管與市值相比存在巨大的懸殊,但對寒武紀而言,公司成立5年就已經經歷了6輪增資、3次股權融資。2016年5月天使輪融資1000萬美元,匹配的估值只有5億元。也就是說,四年時間換來百倍增長。

寒武紀並不是人工智能芯片領域的頭號玩家。它最出名的客戶曾是華為,但合作未能持續,2019年核心業務收入大幅下滑41%,進一步拉低到2020年第一季度的業績。上市前,寒武紀與聯想、美的和OPPO分別達成戰投協議,開始對未來進行規劃。與其他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偏重於某幾個場景不同,寒武紀的招股書描述募投項目覆蓋了雲端訓練芯片、雲端推理芯片和邊緣端,這是國際芯片巨頭的佈局思路。

人工智能芯片會因寒武紀的增長而大漲嗎?有參與這場遊戲的業內人士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過去幾年期待太高了,資本和市場需要理性。

寒武紀的樣本獨特,但也具有普適性

此前半導體一直是機構投資者最謹慎的選項。2018年6月,寒武紀B輪融資獲得了來自多個國字頭資本的投入,也吸引了阿里巴巴和聯想創投。作為首席執行官的陳天石也是在這一時間點向媒體表示,公司傾向於考慮在境內A股上市。在他看來,多年的積累已經讓公司形成了百項關鍵性專利。

2020年3月,寒武紀正式提交招股書。雖然股權結構、營收依賴以及產品化程度低等問題仍然存在,但僅經歷兩輪問詢,寒武紀就在上市委會議上通過,並且隨後提交註冊。從受理到上市用時不過百天。

與其他初創公司不同,寒武紀是中科院計算所扶持的項目,後者全資持有的中科算源一直是公司的第二大股東。創始人陳天石以及多個創始成員曾就職於中科院計算所。基於研發和業務開展需要,中科院計算所曾將技術授權給寒武紀,雙方協商定價兩年費用僅有約25萬元,而2018年中科院委託寒武紀開發某項目的費用達100萬元。

與此同時,中國製造2025、數字中國等多項產業政策出臺,加速推進了中國產業的額智能化。券商華西證券研報稱,寒武紀在科創板上市正當其時,有望藉助資本市場力量快速實現從科研成果到商業盈利的轉身。

不過,作為科創板AI芯片上市第一股,外界期望寒武紀可以成為行業樣本。一位企業投資部門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對於一家虧損的企業市盈率估值方法並不適用,而其他方法也有一些弊端,所以寒武紀的上市表現也將為其他AI芯片公司的估值可以提供參考。

應用場景決定,這是一場軟件定義的競爭

2017年前後,中國想要打造“XPU”芯片的公司如雨後春筍一般。

與寒武紀同年起步,中國AI芯片創業公司深鑑科技也曾位列獨角獸,該公司曾將其處理器命名為“DPU”,地平線機器人將“BPU”註冊商標,而嘉楠耘智則發佈了“KPU”,同時,百度、阿里巴巴的互聯網巨頭也相繼入局,一個個提出了打破傳統CPU的固化,並在效率和性能想要超過GPU(圖形處理器)的方案。

從業務來看,寒武紀的表現也反映了中國AI芯片初創企業面臨的困境。寒武紀在資本市場獲得投入的時候,也同步進入產品發佈期。2018年推出的思元100機器學習處理器芯片;2019年6月推出雲端AI芯片中文品牌“思元”、第二代雲端AI芯片思元270及板卡產品;同年11月,寒武紀發佈邊緣AI系列產品思元220芯片及模組產品。

對寒武紀來說,華為仍是外界記憶它的第一個符號。2017年9月,華為發佈首款手機AI芯片麒麟970。隨後媒體曝光,這款芯片搭載了寒武紀的產品。2017年和2018年,華為海思為寒武紀貢獻了98.34%和97.63%的營收。但是,因為華為啟動自研項目,寒武紀該業務營收大幅下降。

多數受訪行業者表示,當初選擇切入AI芯片更多的目的是為了支持自身應用的需求,提供能更好的用戶體驗。2018年,多個在語音人工智能有佈局的創業公司開始與杭州國芯科技合作。這是一個從機頂盒方案起步的老牌芯片公司。一位創業公司首席執行官曾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他們國芯科技提供的基礎芯片,加上自研的算法快速生產了一批AI芯片。

不過,這一波造“芯”熱很快就平息了。時至今日重新回顧,有受訪者否認了當初實質性地做芯片。唯有阿里巴巴這樣的“大廠”仍在佈局,收購芯片設計公司杭州中天微後,2018年10月,阿里巴巴成立半導體公司平頭哥。2019年9月,平頭哥發佈第一款流片芯片含光800,針對圖像識別等功能進行優化,應用於阿里巴巴城市大腦項目中實時處理交通視頻。

多數受訪分析師表示,人工智能算法通過雲計算就可以實現,但將算法灌入專門的芯片則可以在專門的場景下實現優化,超過通用芯片的性能。聯想創投合夥人宋春雨曾對媒體形容,“原來可能需要三塊英偉達的‘卡’(指芯片板卡),現在只需要一塊寒武紀,就可以應對整個數據中心的消耗。”

成立5年後,地平線機器人也進入成熟階段,該公司首席執行官餘凱將2020年定義為商業化關鍵之年。他如今更加關注與汽車廠商的合作,並希望能在車載AI芯片領域拿到市場份額。該公司的策略是,針對場景需求研究算法框架,然後將算法框架在芯片上實現。這是AI芯片公司常用的方法,可以減少資本投入、降低風險,並獲得收入。

巨頭競爭格局仍在,寒武紀高估值能延續多久?

不過, AI芯片或仍是巨頭的遊戲。Gartner分析師盛陵海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市場機會更大的仍是大公司,因為芯片業務盈利需要出貨量且AI算法定型需要大量數據訓練和算法創新,或者本來就在某個垂直領域有積累。

深鑑科技成立以來就在賽靈思的技術平臺上開發機器學習方案,並且2017年,賽靈思在A輪投資中參與了投資。2018年7月,賽靈思宣佈收購深鑑科技。兩年後,賽靈思大中華區銷售副總裁唐曉蕾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這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提供了一個工具層面能夠幫助客戶在FPGA上更有效地去實現人工智能算法。

這一輪人工智能熱潮是由深度學習理論引領,芯片是完成計算的核心,整個環節分為訓練算法和利用算法推理結論兩個部分,這兩部分對應了兩種類型的芯片。訓練階段主要是英特爾與英偉達的直面競爭。更多的創業公司聚焦於推理層,這也是與應用場景結合的AI芯片的優勢所在。

憑藉技術的積累以及資源的投入,坐上人工智能芯片競爭棋局的主要包括傳統芯片廠商,以及谷歌、阿里巴巴這些因為自身優化需要從而定製芯片的互聯網科技巨頭。多數受訪行業人士仍表示,半導體行業的投入巨大,目前來看仍是英特爾和英偉達的競爭。

過去幾年中,這倆家公司都在大筆收購補充彈藥。2019年底英特爾將其曾投資的以色列AI芯片公司Habana Labs收入囊中,因為後者可以為數據中心提供可編程深度學習加速器。英偉達也在同年完成公司史上最大收購案,69億美元買下Mellanox,利用後者擅長的通信技術,期望將數據中心數萬個計算節點上的GPU連接起來,匯聚成更龐大的算力。

產品迭代更新加快。2020年5月,英偉達發佈了採用7納米制程的安培架構,並推出了全新的數據中心級的GPU,包含540億個晶體管,擁有比原來強大20倍的人工智能算力。英特爾也在近期推出了一系列產品,增強其在人工智能領域市場地位。有投資者稱,英特爾將領導人工智能革命。

過去一年,英特爾股價已上漲21.64%,英偉達股價則上漲了149.60%,兩家公司的市值也已十分接近,分別為2589美元和2868億美元。與之對比,寒武紀的市值在千億元人民幣級別。踏入巨頭的戰場後,寒武紀需要做的更多。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梁辰 編輯 徐超 嶽彩周 校對 李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