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身融合BWB佈局?NO!下一代客機可能還是常規佈局

隨著2020年2月空客公司在新加坡航展上展示了其名為“MAVERIC”的翼身融合縮比模型技術驗證機,世界最頂尖的民用飛機主製造商波音、空客都公開了各自在翼身融合佈局客機上的研究成果。

翼身融合BWB佈局?NO!下一代客機可能還是常規佈局

圖1.空客“MAVERIC”翼身融合縮比模型技術驗證機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波音鬼怪工程隊就一直在探索翼身融合佈局,提出了450座級的BWB-450方案,並製造出了大名鼎鼎的X-48B無人駕駛驗證機。這種翼身融合+背部發動機的佈局形式,引領了全世界翼身融合佈局研究的風潮,各國翼身融合新概念佈局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翼身融合BWB佈局?NO!下一代客機可能還是常規佈局

圖2.波音X-48B縮比模型技術驗證機

2019年,經過十多年潛心研究和技術攻關,由西工大牽頭,聯合中國商飛、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院所組成的的翼身融合民機技術研究團隊,為解決翼身融合佈局客機最難的90秒應急撤離要求和非圓柱形機身的增壓結構問題提供了方案,有望使翼身融合客機通過適航,投入商業航線運營。

翼身融合BWB佈局?NO!下一代客機可能還是常規佈局

圖3.西北工業大學翼身融合縮比模型技術驗證機

翼身融合客機研究的內在驅動力

增升減阻一直氣動設計永恆的主題,有利於提高飛機商載、減小飛機阻力,提升飛機巡航效率,降低耗油率,對降低航空公司的運營成本和提高利潤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能增升減阻,近幾十年來,航空界採取了大量措施和方法,如使用超臨界翼型、提高機翼展弦比、翼稍小翼、渦流發生器、層流控制等,但多數大型民用客機的巡航升阻比始終處在20以下,甚至更多的是在17左右徘徊。可以說,機身+機翼+尾翼這種常規佈局,不論是翼吊佈局還是尾吊佈局,受結構、材料以及機場條件等因素的制約,進一步提高升阻比的潛力極其有限,已成為制約民機氣動性能進一步提升的瓶頸。只有打破常規,顛覆性地採用新概念佈局,才有可能大幅提高氣動性能,達到高升阻比,比如桁架支撐翼佈局、聯結翼佈局、飛翼佈局、翼身融合佈局、雙機身佈局等。其中,翼身融合佈局是航空界研究最廣泛、研究程度最深的新概念佈局。

翼身融合客機的優勢

翼身融合佈局飛機機身和機翼之間的過渡極為平滑,曲率極為連續,二者渾然一體,看不出明顯的界面,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頗具流線感和科幻感。具有常規佈局飛機難以企及的空氣動力學特性,設計到位的翼身融合佈局飛機升阻比可能達到30以上,節省20%以上的燃油,只要能通過適航審查,必將成為航空公司親睞的佈局。除此之外,扁平化設計可以取消佔用體積較大的部件,能節省大量材料,具有更高的空間利用率;可以讓飛機整個結構都產生升力,更寬、更厚的機翼,以及沿機翼展向的商載佈置,將提高機翼的卸載能力,降低材料的強度要求;發動機佈置在飛機背部,對發動機噪聲向下方傳播有一定的遮蔽作用,利於降噪;還不受短艙離地距離的約束,利於推進系統創新和集成。

翼身融合客機的早期探索

早在飛機誕生初期的1910年,德國的容克就取得了飛翼佈局滑翔機概念專利;20世紀20年代,德國的沃特曼兄弟就製造出了世界最早的飛翼機;再經過一系列演變,介於飛翼和常規佈局之間的翼身融合佈局橫空出世。1929年,德國漢莎航空就運營過翼身融合客機容克 G.38飛機,綽號“飛行旅館”,機翼厚度達到2米,可容納12名乘客,外加在中央機身的22名乘客,它總共能夠容納34位乘客,遠超同時期其它客機。遺憾的是,由於翼身融合佈局嚴重的操縱性和穩定性問題,它儘管開創了翼身融合民用客機的先河,但也成了“史家之絕唱”,迄今後無來者。雖然很多公司如波音、麥道、德哈維蘭公司都曾考慮設計翼身融合客機,但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翼身融合BWB佈局?NO!下一代客機可能還是常規佈局

圖4. 翼身融合容克 G.38客機

翼身融合客機的難點與不足

在空氣動力和飛行控制方面,翼身融合佈局通常機翼展向尺寸較大、中央機身段尺寸比較緊湊,俯仰慣性矩相對較小;再加之沒有常規尾翼,有的方向舵佈置在翼梢小翼上,只能依靠翼身融合彎曲後緣的多個操縱面,一個天然的問題就是力臂短,導致所需操縱面受力較大,抗側風能力差,一些翼身融合飛機甚至出現過抬頭上仰,難以改出的“翻滾”現象。不僅限制升阻比的進一步提升,對俯仰和偏航控制帶來不利的安全隱患。翼身融合的操縱面很多(B2飛機有20塊操縱面),一方面由於操縱面之間干擾帶來的操縱效率問題,另一方面由於操縱面偏轉的協調分配問題,飛控系統研製難度極大。

在結構和製造方面,翼身融合客機是扁平結構,當重心與所受的壓力作用中心在展向不共線時,會受到很大的剪切力;其客艙空間不規則,基本上都是非圓形截面,對增壓承力結構設計和減重帶來很大的難度,對材料的力學特性要求很高。另外,飛機每一個截面都不一樣,大量雙曲外形零件需要定製,設計和製造效率較低,成本相對高昂。

在安全和適航方面,如果將乘客集中在寬大的機身中部,窗戶和逃生出口布置困難,人員疏散和應急撤離可能達不到適航的90s黃金逃離時間要求。如果將乘客沿機翼展向分開,那麼大量的燃油只能裝在機翼客艙地板下方的油箱裡,一旦起火,對人員的安全十分不利。

在乘客舒適方面,電影院式的座位佈局,將有大量乘客處在“暗無天日”的中間,儘管可以採用模擬舷窗,但畢竟並非真實舷窗,乘客體驗差,日常運營的登機離機也不方便。如果把乘客佈置在接近機翼兩側的地方,飛機在轉彎時帶來的滾轉,將使乘客的上下抖動幅度更大,如同過山車,給大家帶來身體的不適。

結束語

儘管翼身融合BWB佈局在氣動上極為高效,也深受航空界的期望,產生了多種多樣的技術驗證機,但要在實際商業航線上開展客運,仍然過為激進。不僅面臨技術上的問題,乘客的接受程度和機場的兼容也是重要的制約因素。據行業專家預測,從縮比驗證機到全尺寸原型機將需要10-15年,即使一切順利,翼身融合客機正式投入型號生產至少得等到2030年以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