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也有清凉感,是科学还是玄学?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尽管气温总体回升,也给人一种湿冷的感觉,配上阴天,此时,泡上一壶大红袍,御寒暖胃,应景当下。

前段时间浏览到一片文章,关于岩茶的清凉感,小官也算是品饮岩上好茶无数,却也显少专注此类命题。于是收集了很多资料,才逐渐弄清,所谓的“清凉感”是怎么一回事。

岩茶也有清凉感,是科学还是玄学?

曾有清代品茶大师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把武夷岩茶的“岩韵”归纳总结为“香、清、甘、活”四个字。这个标签当是迄今为止也无人超越的经典。其中,“甘”便意指“回甘”。而“活”字比“甘”更上一层楼,“生津”亦是“活”的表现之一。

尤其回甘和生津,两者都是用以评判岩茶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好山场的岩茶总是回甘迅猛,而且生津明显。

然而,岩茶的“回甘”和“清凉感”很多人会混为一谈,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据说,武夷岩茶中的“回甘”常常有,“清凉感”却是可遇不可求的。为什么会如此讲呢?

岩茶也有清凉感,是科学还是玄学?


回甘的具体表现是?

甘是指苦味在口中转化消失过程中产生的甜。

它产生的现象过程主要是因为,

⑴ 口腔味蕾对呈苦味、甜味的敏感度有差距;

⑵ 茶叶内含物质的溶解度有差异;

⑶ 部分内含物质起到调和、弱化苦味的作用;

⑷ 唾液分泌,稀释苦感,产生回甜的作用等。

主要参与了回甘这个过程的物质是,

主要参与了回甘这个过程的物质是,

一些呈苦味的物质:花青素、咖啡碱、多酚类等;以及一些呈甜味的物质:水溶性糖、果胶、部分氨基酸、部分茶色素。

回甘与否及强弱与山场、品种、工艺是息息相关的。然而,“回甘”对山场并没有苛刻的要求,好的高山茶、半岩茶甚至是环境相对优越的都可以有回甘。

岩茶也有清凉感,是科学还是玄学?

清凉感具体表现是?

这里说的清凉感,是喝茶以后,你的舌尖甚至整个口腔都不自觉的发凉,有些类似吃了薄荷一样的感觉。

能够产生清凉感现象的原理很简单:薄荷脑和樟脑刺激口腔的神经末梢,产生一种“冷”的感觉。

参与的物质是:茶叶中的芳香物质有一大类属于萜烯类化合物,而归于萜烯醛类的香草醛在特殊的条件下能够产生薄荷脑;另外,萜酮类能够产生樟脑。其中,薄荷脑和樟脑都是能够产生清凉感的物质!但是这必须要有一定的山场来支撑它的清凉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正岩茶的“岩韵”的一种表现。

岩茶也有清凉感,是科学还是玄学?


因为清凉感的产生对这泡茶的山场和工艺要求很严格,通常坑涧,日照比较少的环境更能产生清凉感的茶,牛肉之所以风靡岩茶市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牛栏坑较容易产生清凉感,这也是牛栏坑山场味里明显的一个标志。

岩茶也有清凉感,是科学还是玄学?

清凉感产生与阴湿的环境有关比不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想当然,而是与前面提到的产生清凉感的物质有关,萜烯醛和萜烯酮是β-胡萝卜素的初级氧化产物,适当的遮阴会增加茶叶中β-胡萝卜素含量,当然,清凉感的产生还与土壤等因素息息相关,光照并不是单一影响。

另外,工艺上发酵过重、焙火过高的岩茶也较难产生清凉感,这可能跟芳香物质会随着工艺以及后期精制慢慢的转化、减少而导致产生清凉感的香草醛和萜酮类物质也随之减少有关。总之,清凉感就像岩韵一样难以很系统的科学解释清楚,更多的是一种个人体感和喝茶数据库多了之后得出的经验。

岩茶也有清凉感,是科学还是玄学?

据说清凉感可以说是岩茶高级感的一种比较极致的体现,甚至可以说是千里挑一,

此刻,茶友是不是又要感叹,以往的茶都白品了,其实不然,俗话说,茶路无尽,学无止境,让我们在更多茶事实践中,感受茶空间带给我们宁静的力量.多一份理性的探讨和思量,包容与理解。

那么,喝杯茶吧,无所谓结果,让自己停下来便是最好的理由.

大家好,我是介茶官,专注于中立、客观的分享当代茶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