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引导农村的孩子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

农村里的二哥哥


我从事基础教育,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曾多次与朋友一起去湘西大门山进行助学活动,发现那里有不少留守儿童。对于我们捐的课外书,有些孩子读得津津有味。也有的孩子拿着家长买的手机,蹲在田间地头或者墙角专注地玩着手机游戏,或者看娱乐视频。

(2017年 大门山助学)

那些爱读书的孩子,尽管也处在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但通过努力,他们最终上了各类大专院校,其中有个孩子还考上了中山大学。而那些不读书的孩子,很多只能重复父辈的路,外出到工地打工。

可见,书籍对孩子的影响之大。

具体要如何引导农村的孩子读书呢?我认为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父母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如果勤劳,爱学习,爱生活,孩子就不会懒惰,厌学。

我们资助过一个叫庆的孩子。庆妈在外地打工,庆爸因身体不大好,留在家乡务农并照顾孩子。庆爸不打麻将,他家的菜地是村里打理得最好的:辣椒地,茄子地里的杂草清除得干干净净。庆家的屋子也打扫得最整洁。

过了农忙季节,庆爸在家里翻翻孩子们的书学习,孩子们画画的时候,他就陪在一边看。他家简陋的墙壁上,贴满了孩子稚嫩的画作。

有父亲作为榜样,庆每天放学回家干完农活,就会认真做作业,看书。后来,他果然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考上了大学。他的弟弟妹妹也都没有辍学,成绩都很不错。

所以,父母做孩子的榜样,孩子才会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真正要把书读好,是比较辛苦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和种地是相通的,一样离不开勤劳和吃苦。

(庆家里墙上贴的画作)

其次,父母要常给孩子多买书。

很多家庭里,衣柜比书柜大。

但在家庭温饱问题解决后,家庭里要有书可看,营造一定的书香氛围。

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在我小的时候,父亲会从外地寄书回来。那时候,书都成了我们姊妹们的精神食粮。一收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看起来。

湘西有名的作家沈从文,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莫言,都是偏僻的农村长大的。他们都说,小时候能得到一本课外书,简直是如获至宝。

孩子们透过书,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从而获得学习的驱动力。

(助学活动,带村里的孩子们阅读)

第三,规定每天的阅读时间。

玩是孩子的天性。

农村的家长们比较忙,对孩子的学习辅导的时间较少。那就得固定孩子的阅读时间,强化孩子的课外阅读习惯。

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孩子阅读时间每天不能少于30分钟,中、高年级的孩子阅读时间要在1个小时以上。

当然,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孩子的阅读可以由浅入深,先从儿童绘本开始,再过渡到童话,最后再慢慢引导孩子读名著。

刚开始,父母可以陪着孩子阅读,或者父母为孩子讲故事,借此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等孩子养成了习惯,再放手让孩子阅读。

阅读是光,会引导孩子向美,向善。相信有这个意识的家长,一定能培养出好学上进的孩子,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


老班茶话会


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到底有什么差别?现在的差别跟以前的差别是否还是一样的差别?为什么会有差别?


我相信这样的问题,大家不止一次的在媒体上看到过,自己也无数遍的想过思考过:


  • 如果你是生活在农村,你会想:到底我的孩子跟城里的孩子的有什么区别?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这孩子为什么就表现如此平庸呢?


  • 如果你是生活在城里,你会想:到底我的孩子跟乡下的孩子有什么区别?都说城里孩子见多识广有优势,我这孩子为什么就一点也看不出来呢?

一、寒门再难出贵子确实客观存在: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最早出处:

“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2011年8月一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在网上引起热议。


“寒门再难出贵子”是客观存在:

贫富差距、资源不均等等客观条件导致的人与人之间在求学、就业、社交等方面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 1、师资力量有差距:

  • 生活在北京的孩子,学校里的老师除了学士就是硕士,而且教学经验还得相当的丰富,否则你怎么可能进得了首都的学校;而一些偏颇的城镇,别说硕士,能有老师来教课就谢天谢地了,否则也就不会存在支教一说了!
  • 2、孩子学习条件有差距:

  • 疫情期间我们看到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孩子,因为家里没有网络或者信号相当差,而无法正常上课的情况,甚至有的孩子因为没有网络信号,大冷天冒着严寒,爬到山顶上去找信号,我想这对于大城市里的孩子是做梦都想不到的!这种条件上的差距对于孩子的学习显然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 3、孩子社交关系有差距:

  • 大城市里,家长几乎都有正式的工作,在企业公司上班,对于社会关系的依赖度较强烈,关系生态几乎是日常生活的常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往往社交广泛,各层面的、各领域的人物都能结交一些,这样对于孩子未来的人生大有裨益,比如孩子未来毕业后找工作的问题,即使不是好大学毕业,他一样能通过关系进入那些名牌大学都很难进入的好单位,谋求到好的岗位和职位!而农村的孩子呢?家长鲜有这样的关系,也就很难为孩子的未来铺路!

二、互联网时代,不分城市还是农村,大家都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不管是以前的“农村的孩子的早当家”,还是现在的“寒门再难出贵子”,其实都不是百分百全面的,比如以前所谓农村孩子早当家的年代,也没见城里的孩子就全都颓废 ;同样现在所谓的寒门再难出贵子,也依然阻挡不住农村的孩子鲤鱼跳龙门的梦想!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也不存在什么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说法!


关键在于身处这个时代当中的我们每一个个体,如何有效的利用好手头的资源,不断的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所有人又都重新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网络上的资源,不分城里农村,只要你能上网,你就能通过平台去学习!

互联网时代给到孩子带来的便利条件:

  • 1、疑问随时可以得到解答:

  • 跟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现在的互联网已经发到到超乎我们的想象,比如不管哪个年级的什么题目或题型,只要你学习过程中碰到了疑难,在网路上敲击一下自己的疑惑,答案立即就可以显现!


  • 2、知识归纳总结更加详细到位:

  • 以往我们在复习的时候,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整个学期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概括和归纳,然后通过归纳进行全面复习,迎接最后的考试!而现在的互联网神奇之处在于,几乎所有年级的所有知识点,网络上都会有不同版本的不同归纳,个别的总结归纳精细程度远超我们自己,这就为自己查缺补漏,弥补短板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利用好这一点对我们的学习、复习将大有好处!


  • 3、网络图文、视频、音频随时可以回看!

传统课堂模式,老师讲完课,就过去了,你不可能让老师再重新讲一遍,至多个别的点可以请教老师再讲一下,但是过多的知识只能靠自己上课听课的效果!然而,因为现在有了互联网,对于上课或者之前没有听懂的内容,通过网络搜索,就可以找到大量相关的视频、文字内容,可以重复进行学习,从而起到弥补不足,强化学习效果的功效!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个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到底谁更有优势之争,其实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哪里的孩子整体全都优秀或者全都不优秀的说法,最终优不优秀还是要靠自己!


葛老师教育新智汇


怎么引导农村的孩子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我我们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问题不在于农村,在于父母的意识

在现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很欣喜的看到,虽然说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但是网络让这种距离的缩小成为了可能。以前我们想要接触更好的教育资源,我们一定要到城市去,因为那里才有好的老师好的学校好的教育资源。但是现在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有意识有眼界的农村家长,从网络获取这些资源去弥补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是完全有可能的。


引导三四岁的孩子听读经典

当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大概三四岁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多听一些经典古诗词的诵读。

现在网络购买书籍,网络上各种经典朗诵的免费视频都很多,家长可以先在网上搜索一些古诗词朗诵的APP,然后在孩子醒着玩耍的时候放给孩子听,放一段时间后你会惊喜的发现孩子可以跟着播放的内容诵读了。是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跟海绵一样,对所学的知识可以全盘吸收的。可能有些家长就会有疑问了,孩子这么小,听也听不懂,会背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其实家长不需要太纠结,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用在这个事情的孩子身上也是恰当的,你不要看孩子不懂什么意思,就啦啦啦的脱口而出没什么意义。但是这种背诵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朗诵语感,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背诵能力。是的,背诵能力是可以锻炼和培养的。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有经过这样的锻炼,哪怕他现在背的东西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等到他以后读书的时候,他会莫名的喜欢这些经典诵读,喜欢文言文,背诵能力比较强,这就是熏陶的作用。

引导小学的孩子阅读经典

假如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有听读经典的熏陶,那么小学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孩子阅读经典了,而且你会发觉,经常听读经典的孩子,他一般性格也会比较好,没那么浮躁,静得下心,那么你这个时候引导孩子阅读经典他也是坐得住看得下的。

但是,首先得父母带孩子入门,陪孩子一起学习一段时间,帮孩子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很多农村的家长可能会担心自己的文化水平不够,没办法带孩子读,没关系,现在卖的很多经典书籍都是可以扫码然后有同步阅读的,你可以跟着孩子一起学一起进步,重在为孩子营造一个阅读经典的家庭气氛,气氛很重要。


最后,学习经典不在于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在于父母的意识,我经常跟很多家长说一句话:“家长的意识就是孩子的起点”如果你是个有心的家长,是个学习成长型的家长,那么农村的孩子一样可以很好的学习经典。

我是虫虫,专注亲子教育,英语启蒙。关注我,一起做不焦虑的家长,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