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國力到底怎麼樣?

Mr小孫老師兒


國力一說,過於寬泛。單就軍事實力而言,清末戰鬥力並不弱,起碼沒有大眾想象得那麼弱。

  • 中法戰爭,清軍先敗後勝,鎮南關大捷重傷法國陸軍主帥尼格里。然後內閣倒臺,總理辭職。
  • 甲午海戰,日本盡全國之力險勝北洋海軍,五艘主戰艦被重創。甚至最後有人認為只要清政府堅持打下去,就能拖死日本。
  • 庚子之戰,劉光才在娘子關守了四個月,瓦德西吃了無數回鱉,號稱世界第一第二的德法陸軍怎麼著都攻不進這個東天門防線。

有人說,清末軍隊裝備都是世界一流,這話有點誇張,但是並不是信口開河。

  • 中法之戰不敗而敗,是清廷怕兵連禍結,激起民變,再加上朝鮮出了事,趕緊簽訂條約結束。
  • 甲午海戰,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軍實際長久得不到經濟支持,裝備年久失修,炮彈不足。
  • 娘子關,德法攻不進去,便恐嚇光緒帝,結果清廷竟然下令劉光才撤離,再次不敗而敗。

所以清末的失敗,是政治的失敗,體制的失敗,官僚的失敗。軍力雖強,無人可用。


難得青史名姓


首先明確一下清末的概念,清末指的是清末十年,即1901年至1911年。

對於這十年,史學界的觀點應該說是比較複雜曖昧的。一方面,這十年清朝無論是從近代化的速度和質量上,還是綜合國力上,都是有所提升,有目共睹的,但另一方面,這十年清廷很多政策的推行,又直接導致清朝的滅亡。

如果單純從財政上來看,清末的財政狀況並不是十分理想。

首先,在清末十年,清廷的財政收入是有很大攀升的,因為經過了幾十年的近代化改革,清朝有了更多收入來源,比如海關稅、厘金、商稅、印花稅、彩票以及各種捐稅等。

但是,清廷的財政支出更高。除了要賠付給各國的賠款,還有就是推行新政的各項支出,諸如編練新軍、組建巡警、興辦新學、開辦勸業工藝等局,都要花費大量資金。

這就導致清末十年新政看似如火如荼,熱熱鬧鬧,但幾乎年年都是赤字財政,花得比賺得多得多,清廷本就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就更加緊張。

到最後,清廷甚至要靠削減新軍薪俸的辦法去緩解財政壓力。最開始只是各省行為,後來財政實在太困難,清廷便在1911年宣佈各省各級新軍軍官的俸銀削減40%,這導致新軍各級軍官尤其是中下級軍官十分不滿,逐漸與清廷離心離德,以至釀成辛亥之變。

但是總得來看,清朝的綜合國力在清末十年還是有很大提升的,包括國際形象也有很大的改善。可以說,清末十年算是清朝發展的戰略窗口期。如果清廷能頂住這幾年的壓力,後面應該可以順利轉型。


達摩說


1911年,清朝GDp總量世界第三,英國第一,美國第二。1912年,清朝財政收入3.2億兩白銀,創歷史之最,在世界排名第三。可惜辛亥革命爆發……

清朝後期,對外戰爭常敗,但是,清政府善於學習並總結教訓。

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朝編練湘軍與淮軍,大量裝備西式槍炮,戰鬥力大為加強。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慈禧開啟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科技,大力引進西方工業生產線,建槍炮製造局,建福州船政局與水師學堂,建同文館,鋪設電報線,修鐵路,建四大水師,國力漸強。

甲午戰敗後,清廷命袁世凱編練西式新軍,請德國人為教官,用西式裝備與德國操典訓練,戰力可觀。

《辛丑條約》簽訂後,慈禧宣佈新政,建立警察制度,建郵政局,廢除科舉制度,廢除奴隸制度,嚴禁鴉片,嚴禁婦女纏足,建諮議局,建度支部與郵傳部。鼓勵開礦、經商、辦廠、上新式學堂,擴大北洋新軍,並讓地方編練新軍,國家逐漸近代化。

如果清朝不滅亡,很可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崛起。

但是,清朝連年財政赤字。

1903年清廷財政收入10492萬兩,支出13492萬兩,當年赤字3000萬兩;到1910年,歷年赤字累計達8000萬兩,而後一年(即辛亥年)的預算收入為29696萬兩,預計支出為33865萬兩,當年預計赤字高達4000萬兩。由此可見,清末最後十年的財政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支出較收入更甚。

清朝於1906年開始實行禁菸(鴉片)。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為止,清廷頒佈了一系列禁菸章程並多次嚴諭各省督撫認真禁菸,此舉尚可稱得上“愛民”,其成效也為國內外史學家所肯定,但就這樣一項“善政”,卻大大加劇財政上的危機。

在禁菸之前,清廷每年從洋土藥所得收入高達1000萬兩左右,而這項收入多用於編練新軍。在嚴重的財政困難下,各省不得不削減用於軍隊的開支,但這又招來了軍界的極大不滿。1910年底,湖北宣佈削減56萬兩的新軍開銷,軍人對此表示抗議,有的甚至帶著武器離開了軍營。1911年,清廷已無可能足額髮放官兵們的薪俸,於是在當年5月宣佈各級軍官的俸銀削減40%,這無疑是新軍軍官們在辛亥年與清廷離心離德的一大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