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佛教學者道安,一生的傳法事業,為佛教發展奠定了基礎

道安,是東晉時代傑出的佛教學者

,俗姓衛,常山扶柳人,生於西晉懷帝永嘉六年,卒於前秦苻堅建元二十一年二月,年七十四歲。他十二歲出家,後成為佛圖澄弟子。他對“般若學”研究最為得力,首次編纂漢譯佛經目錄,規定僧人以釋為姓,制定僧尼軌則,培養了大批學德兼優的弟子。他一生傳法事業,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東晉佛教學者道安,一生的傳法事業,為佛教發展奠定了基礎

道安一生中最主要的佛教活動和佛教思想是:組織翻譯,整理和介紹佛教經典。道安為擦究經文的奧秘而註釋佛典,他致力於《般若經》的研究,為《光贊般若經》進行註釋,寫了《光贊折中解》和《光贊抄解》等著作。

此外道安還寫了其它二十餘部註釋書應該說道安真是佛典註釋之祖。道安在註釋佛典的同時,還寫了許多經典的序文,以闡述佛典翻譯的由來、佛典的題解和自己的見解,這些都是他的經驗之談,為後來的譯經工作指出了正確的道路。

道安的著作現存的不多,對他的治學方法和學說只能知其梗概,他所提倡的“起盡之意”,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科判”。

東晉佛教學者道安,一生的傳法事業,為佛教發展奠定了基礎

道安是我國開始在佛學上,創立學源的第一批佛教學者中最重要的代表。他對從印度傳入的佛教各派思想是兼收並容的,其中對“般若學”研究最為精力,其次是對禪學的研究。道安所從尊師佛圖澄以“神變”見稱,而“神變”出於“禪修”,他受其師影響,始終注重“禪定止觀”的義理,並開創了“本無宗”。

東晉佛教學者道安,一生的傳法事業,為佛教發展奠定了基礎

道安為宣法傳教,培養弟子,擴大佛教地盤作出了不懈地努力,周武帝在位時,曾先後七次令臣下辯論儒、道、佛三教先後。周武帝的基本國策是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對於佛道二教,則企圖揚道貶佛。

早在公元五六九年,武帝就想確定儲教為先,佛教為後,道教為上,因為大家爭論不休,未能最終決斷。到了次年,道安呈上“二教論”詳細評論儒、道、佛三教之優劣,破斥道救十分劇烈。

東晉佛教學者道安,一生的傳法事業,為佛教發展奠定了基礎

直到建德三年武帝才下令禁止佛教,同時也不得不禁止道教。此時,道安怕遭到不幸,潛逃于山林。周武帝下令搜訪,道安被執詣王庭,武帝為了籠絡他,親自相趣,並賜予牙笏,絲帛和官職,但均被道安拒絕。

道安是我國東晉時最博學的佛學家,由於他有廣博的學問和豐富的文學素養,成為當時長安一般衣冠子弟請教的導師,並流傳有“學不師安,義不中難”的諺語,可以想見他被社會推崇的情形。

因此當苻堅要想進攻東晉時,朝臣勸諫無效的時候,想到道安為苻堅所信用,於是共請道安見機“為蒼生致一言”。道安在一次和荷堅同車的機會中進言規勸,苻堅不聽,終至敗亡。

東晉佛教學者道安,一生的傳法事業,為佛教發展奠定了基礎

道安在培養弟子,擴大佛教影響方面認為“教化之體,宜令廣佈”他在華北和襄陽時都有弟子僧眾數百人,是當時我國最龐大的僧團。弟子中有繼道安之後的佛教領袖慧遠等。道安為適應晉王朝南下的需要,注意擴大佛教在南方的據點,東到揚州西到四川,南至長沙,長江流域都有他的弟子。

東晉佛教學者道安,一生的傳法事業,為佛教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對佛教勢力由北向南推移,由黃河流域擴大到長江流域,起了重大作用。在我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為此,道安為奠定佛教在中國發展的基礎,具有重大的功績,和卓越的見解,成為一世之師表,受到人們的尊敬。他不僅在中國的佛教史上是個傑出的學者,而且也是

“完人”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