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表现好,爸妈少操心?错!孩子没表现出来的更关键

很多妈妈都纳闷,孩子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为什么问孩子有什么缺点时孩子能说出一箩筐,可是一问到“你的优点是什么?”孩子却一句也答不上来呢?说实话,不只是孩子,许多大人也是这样。

佟丽娅参加第二季《向往的生活》,在一个互动环节中说到:“大家都好有才华,不像我,没什么特长。”佟丽娅出身平凡,但一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演技,一步步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相比起许多明星而言,她几乎没什么黑粉。但优秀如她,心底里也是一个自尊心不足的人。

自尊心不足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心理状态。自尊心不足的人很难自我肯定,需要别人的认可、别人说“好”,才会觉得自己“好”,如果别人指出了某一些不足,就会全盘否定自己,把别人的评价当作不可改变的事实来看待。如果孩子自尊心不足,当他面对一件有困难的事情时,就会预估自己做不到而选择直接放弃。

父母都希望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那么就需要帮助孩子提高自尊心,学会肯定自我。

孩子表现好,爸妈少操心?错!孩子没表现出来的更关键

自尊心的两大要素

自尊心也被称为“自我肯定感”。就是说,尽管遭遇了失败或是过程不顺利,我们能够保持不过度否定自我而依然认可自己价值的心理状态。

自尊心涉及到两个要素,一个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另一个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

1、对自己能力的肯定

肯定自己的能力,意味着孩子能感到自己有长处和值得骄傲的地方。能够肯定自己能力的孩子,在逆境之中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度过难关,不会被困难打倒,轻易放弃。

有些孩子的自我评价非常低,哪怕在别人看来很优秀,但他们却常常表现得很自卑,这是因为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经常被比较,被否定。

我的高中同桌是个非常优秀的女生,长相清秀,从小学习弹钢琴,文化课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但是这个在别人眼中十分优秀的女生,却长期受到父母冷漠的对待。父母总是对她说学琴花了他们多少钱,考级却比别人慢;期中考试考第四名被骂不努力,浪费父母交的学费;用带花的橡皮筋扎头发,父母就说心思不正……一个原本被大家羡慕的人,却变得唯唯诺诺,畏首畏尾。

在这种被比较、被否定的环境之中,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导致自我评价低下,自尊心不足。要想提高孩子的自尊心,需要父母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最简单来说,就是不轻易否定孩子。

孩子表现好,爸妈少操心?错!孩子没表现出来的更关键

2、对自己价值的肯定

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意味着孩子不仅能感受到自己的优点,而且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认识到“我的价值不比别人低。”

对自己价值的肯定与优不优秀没有关系,重点在于这种认识是自己被认可、被周遭所接受的一种真实感受。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能够融入集体,被某个集体认同的时候,我们就会充满活力并且产生自信。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孩子在家庭当中能够感受到被认可、被接受,奠定了孩子自尊心的基础。

孩子表现好,爸妈少操心?错!孩子没表现出来的更关键

提高自尊心的表扬教育

课堂是表扬教育很明显发挥作用的例子。在班级当中受到老师表扬和肯定的孩子会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热情,也更自信和积极向上。同时,被老师忽视的孩子则更容易情绪低落,更容易遇到社交和学习问题。

日本积极心理学学校校长久世浩司在他的著作《抗压力·亲子篇》中提到:“孩子的自尊心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增强的范围十分有限,很大一部分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需要家人等来自外界的帮助。”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一环,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孩子最亲密最信赖的人,得到父母的表扬对他们而言是极大的肯定和尊重。但是,尽管很多父母知道表扬的好处,却无法将其付诸行动。

为什么我们无法表扬孩子呢?原因有三:

1、 不知如何表达。中国父母在表达情感上比较含蓄,我们不习惯于向孩子表达赞美。尤其是从小生活在不常被称赞的环境中的人,因为自己也没从父母那里学到多少表扬的方式,所以很难对子女表达。

2、 父母总是认为“赞美是有害的”。我们总是在孩子取得一点成就时提醒孩子“要谦虚”,“骄傲使人落后”,却从来不曾肯定过孩子的付出与努力。

3、 用错了表扬,反而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错误的表扬方式常常关注在行动的结果上。比方说,我们总是夸奖孩子“考试考了高分”、“竞赛获奖”、“排名前三”,当我们强调孩子取得的成就时,就是在向孩子灌输结果至上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之下,孩子感到如果不能成功,自己就没有价值,这种观念大大削弱了孩子的自尊心。

要想让表扬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需要父母对过程与行动的表扬。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让孩子明白,哪怕结果不理想,你依然为他的努力而感到自豪。

孩子表现好,爸妈少操心?错!孩子没表现出来的更关键

找到孩子的性格优势

帮孩子建立起适当的自尊心,关键在于帮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不妄自菲薄。父母需要认识到:

-每个孩子都有性格优势

-取得好成绩的秘诀是发挥性格优势

-即使是小事,通过发挥性格优势,也能得到差别很大的结果。

1、 对孩子的性格优势进行分类

孩子的性格优势常常隐藏在那些令他们眼睛发亮、滔滔不绝讲上大半个钟的故事里。父母可以通过问孩子以下几个问题,鼓励孩子说出故事:

-最近有哪些让你激动不已、按耐不住内心喜悦的时候?

-情讲述你的一次成功体验

-你最喜欢自己的什么地方?

帮助孩子说出令他们感到激动不已的事件、成功的经历和他们身上自己喜欢的地方,认真倾听孩子的回答,并结合《抗压力·亲子篇》中的24种积极行为分类评价系统,我们可以找到孩子排名前三的性格优势。

孩子表现好,爸妈少操心?错!孩子没表现出来的更关键

孩子表现好,爸妈少操心?错!孩子没表现出来的更关键

2、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性格优势

仅仅找到性格优势是不够的,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孩子的这些性格优势。可以在安排家务和家庭集体活动中让孩子发挥性格优势。

比方说,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灵活、谨慎和人情味这三大性格优势,那么可以让孩子承担为家庭成员准备生日礼物这件事。父母经过预估后给孩子一笔钱,让孩子自行决定选择什么礼物。在有限的资金下认真考虑家人的爱好和需要能充分发挥孩子的灵活性和谨慎的性格优势,把礼物亲自送给家人,也让家人之间更亲密、更关怀彼此。

3、当孩子发挥性格优势时,给予积极反馈

在上面的例子中,父母可以在孩子比较礼物时这样对孩子说:“奶奶一定会喜欢你用心挑选的礼物”,“看到你这么认真我真觉得这件事交给你是对的”,“选礼物时你考虑了大家的喜好和需要,真棒!”。

给孩子积极的反馈,能让孩子持续发挥性格优势,当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孩子就获得了去尝试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和信心。这样的正向循环中,孩子的自尊心会不断得到提高,更乐于承担责任。

孩子表现好,爸妈少操心?错!孩子没表现出来的更关键

无条件的积极安抚

父母重视孩子日常生活当中的情感体验,给予孩子积极安抚,就能极高地提高孩子的自尊心。

在《抗压力·亲子篇》中这样描述积极安抚,“所谓的积极安抚是孩子接受后感觉心情舒畅的举动和行为。”

例如,早上起床后,对孩子微笑着说声:“早上好”;孩子睡觉前,给孩子盖好被子,并说一声“晚安”。

1、把积极安抚习惯化

沟通分析心理学中有一种“安抚金库”的观点。意思是给予孩子大量无条件的积极安抚的话,孩子每次都会“叮当”一声在自己心里的安抚金库中存上一笔。无论孩子多大、读几年级,父母都应该给予孩子合适的积极安抚,这样积累下去,父母就能收获和孩子的高质量关系。

把积极安抚贯彻下去,关键在于将其习惯化,也就是说,把积极安抚融入到生活的细节当中。比方说,有些父母会给孩子买绘本,与其让孩子自己去看去读,不如把亲子共读固定为家庭活动,这会极大地满足孩子对归属感的需要,提高自尊心。就像很多父母会察觉到自己在全心给孩子讲故事,解答孩子的提问时充满了温情和对孩子的关怀一样,给孩子洗澡,睡前按摩抚触等日常惯例,都是将积极安抚习惯化的良好做法。

2、 皮肤接触带来的积极安抚

牵手和紧紧地拥抱这类皮肤接触会给孩子的心理发育带来积极影响。

最新的研究指出,皮肤接触时,人体内会产生一种叫做“后叶催产素”的激素。研究表明,后叶催产素分泌旺盛时,我们就会充满爱意,不仅会对人更加温柔亲切,还会萌生舍己为人的精神。

当我们牵孩子的手,紧紧地拥抱孩子,与孩子视线平行,看着他的眼睛说话,我们都会感到自己变得更加柔和,也跟更愿意去倾听孩子,实际上,这是在表达对孩子本身无条件的认可。换句话说,父母用皮肤接触、眼神接触、打招呼等手段,增加与孩子的亲密接触,营造充满关怀的温馨氛围,孩子就能在爱的氛围中逐渐提高自尊心。

孩子表现好,爸妈少操心?错!孩子没表现出来的更关键

我们见过太多优秀,荣耀光环加身却深陷痛苦的人。也就是说,优秀与否并不能决定孩子今后是否过得幸福。

我们无法保证孩子一生顺遂,波折和起伏是每个人必经的路途,但为人父母,我们需要给孩子强大的支撑,既能担得起鲜花和掌声,也能坦然面对嘘声和批评。这份支撑是孩子的底气,而底气来自于孩子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肯定,来自于父母帮孩子塑造起强大的内心和自尊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