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史丨日本“養蠶”和“養蜂”的歷史

導語

自古以來,昆蟲給予了日本人許許多多的恩惠。如果說到左右了國家經濟的昆蟲的話,那不必多說,一定是“蠶”了。而且,

蠶甚至支撐了日本的整個國家的發展。

支撐日本經濟的蠶與生絲

歐美各國最期待從日本進口的便是蠶種及生絲。這是因為當時歐洲的兩大蠶絲生產國——法國和意大利的蠶絲業正遭受著毀滅性打擊。歐洲業界為了復活養蠶業,急需從中東、近東、中國或日本等地引入未患蠶病的健康蠶。據說,通過引入、飼養來自各國的蠶種,歐洲人發現日本的蠶品質最為優秀。 幕府曾一度禁止蠶種的出口,在歐美各國的強烈要求下最終於文久三年解禁,慶應元年正式開始允許蠶種出口。德川幕府的最後一段時期,自打開國門後位列出口商品第一的便是生絲與蠶種。

海外史丨日本“養蠶”和“養蜂”的歷史

即便是在緊隨其後的明治時代,它們依舊高居出口商品榜首,蠶種(蠶卵紙)、蠶繭和生絲等蠶絲類的出口額在明治初年達到了總出口額的57%。自那以後至昭和初期,與蠶絲相關的出口常年保持在出口商品榜首。其佔比在多的時候能達到出口總額的50%,即便是佔比較少的昭和初期也能維持在30%以上。 明治二十二年財務大臣松方正義在農商務省蠶業講習所演講時表示:“日本的軍艦若都以生絲來換購,那麼需要購買軍艦時,必須生產出更多的生絲。”

生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絹,由桑蠶繭繅絲後獲得。而蠶其實就是蠶蛾的幼蟲。 發明了養蠶取絲再製作成紡織品這項工藝的是中國人。這項發明具有悠久的歷史,據推測在四千至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時便已經有了養蠶技術。此外,在出土的殷商時期甲骨文上便找到了“桑”“蠶”“絲” “帛”等文字。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古代絹織物的成熟期。目前經考證得知,絹織物作為商品通過絲綢之路被帶到歐洲可追溯到漢代以前。 古羅馬稱中國為“賽里斯”(Seres),意思是絲綢之國。那時,一塊長達數百米的、用美麗且富有光澤的蠶絲織成的絹布對於西方社會來說是那麼神秘而有吸引力。為了獲得珍寶般的絹布,從遙遠的公元前便開闢出了東西方商品交易的道路——“絲綢之路”。

海外史丨日本“養蠶”和“養蜂”的歷史

講述養蠶起源的金色姬與蠶神

絹究竟在何時傳入日本,這點至今沒有確切的說法。由於位於北九州的彌生時代前期中葉遺蹟中出土的甕棺內發現了絹布,所以一部分日本人應該是在彌生時代就已經開始使用絹布了。 據《魏志·倭人傳》中記載,“婦人被髮屈紒,作衣如單被,穿其中央,貫頭衣之。種禾稻、紵麻,蠶桑、緝績,出細紵、縑綿”。由此可知,二三世紀的邪馬臺國就已經開始養蠶了。

在《日本書紀》關於雄略天皇的一章中,記載了下面這樣一則故事: 三月辛巳朔丁亥,天皇欲使后妃親桑以勸蠶事,爰命蜾蠃聚國內蠶。於是蜾蠃,誤聚嬰兒奉獻天皇,天皇大笑,賜嬰兒於蜾蠃曰:“汝宜自養。”蜾蠃即養嬰兒於宮牆下,仍賜姓為少子部連。

海外史丨日本“養蠶”和“養蜂”的歷史

在古代日本,絹被上流社會獨佔。為了進貢絹,農民被迫從事蠶的養殖,而最終能夠穿上華美輕薄的絹布的卻只有貴族。 有關養蠶起源的傳說之一是在《御伽草子》等文獻中記載的“金色姬”。 乘坐著用桑木製成的空舟漂到日本的金色姬,在繼母的陷害下四次面臨危機而四度長眠。從金色姬的屍體上長出來的便是蠶。蠶經過四次反覆的長眠後,從五齡蠶到完全發育成熟,最終吐絲作繭。

茨城縣筑波町(現筑波市)的蠶影神社就因供奉著被視為養蠶祖神的稚產靈神和金色姬,自古以來頗受養蠶戶的信奉。 而日本東北地區的“御蠶樣”(養蠶神)之由來也與養蠶活動的起源緊密相關。“御蠶樣”是由桑木製成的一對人偶,乃屋內神。

海外史丨日本“養蠶”和“養蜂”的歷史

蠶自古代起便是一種與日本人關係密切的昆蟲,蠶的養殖不但支撐了日本的經濟,還給日本的農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養蠶業既讓很多人成為家纏萬貫的富豪,同時也開啟了女工的悲慘歷史。化學纖維的發明與發展,使得養蠶業從二十世紀中期前後開始逐漸走向衰敗,現在在日本幾乎找不到養蠶的農戶了。 蠶,是一種從數千年前開始便被人類養殖的昆蟲。自然繁殖已然不可能,而它的成蟲蠶蛾也幾乎無法在天空中飛翔。今後蠶將面臨怎樣的命運呢?

蜜蜂與養蜂的歷史

除了蠶,人類自太古時期便開始飼育的昆蟲還有蜜蜂。在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中發現了女性從樹洞中採集、收取蜂蜜的壁畫,而這壁畫距今竟有約一萬七千年。但這僅能說明從距今約一萬七千年前開始,人類就在採集自然的蜂蜜,並不能直接與養蜂的歷史聯繫在一起。 其實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古埃及人便已開始養蜂了。那時的壁畫上面已能看到養蜂的圖案,王室墓穴中也出土了裝蜂蜜用的壺。 蜜蜂分為女王蜂、工蜂與雄蜂,它們各自承擔著自己在蜂群中的職責。蜜蜂是一種過著群居生活且分工明確的具有社會性的昆蟲。最初發現蜜蜂的社會性並做出了科學性闡釋的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蜜蜂為人類帶來的不僅僅是蜂蜜,蜂王漿與蜜蠟也是蜜蜂的饋贈。

海外史丨日本“養蠶”和“養蜂”的歷史

日本有關蜜蜂的最初記載是《日本書紀》“皇極天皇二年”(643年)一章中的“是歲,百濟太子餘豐,以蜜蜂房四枚,放養於三輪山,而終不蕃息”這一段。意思是將來自百濟的蜜蜂放到大和國的三輪山嘗試養蜂,但蜜蜂卻並不繁殖。專家認為當時這種養蜂行為的目的其實並不是獲取蜂蜜,更多的是獲得鑄造佛像用的蜜蠟。由此可知,蜜蠟可以用來製作蠟燭。 除《日本書紀》“皇極天皇二年”這一章外,直至江戶時代,再也無法從日本史的文獻中找到有關養蜂的記載了。

平安時代編纂的《延喜式》(927年)中有“蜜,甲斐國一升,相模國一升,信濃國二升,能登國一升五合,越中國一升五合,備中國一升,備後國二升。攝津國蜂房二兩,伊勢國蜂房一斤十二兩”這樣的記述,但這僅是對進貢的蜂蜜與採集蜜蠟用的蜂房的記錄,這些進貢品究竟是天然的還是人工養蜂獲得的,仍然無法確定。由於每個令制國進貢的量很少,可判斷這些或許是天然的蜂蜜與蜂房。

海外史丨日本“養蠶”和“養蜂”的歷史

首次明確記載了有關以採蜜為目的的養蜂行為的文獻是寶永六年(1709年)貝原益軒撰寫的《大和本草》。該書記述了養蜂的用處,並推薦農家飼育蜜蜂,也正是從這時起養蜂開始盛行。 最終,紀州的熊野發展成蜂蜜的一大生產地。由於這一地區的蜂蜜品質極佳,其他地區甚至也會打著“熊野蜂蜜”的旗號進行售賣。幕府末期的安政年間,養蜂戶開始在花開時節用扁擔挑起蜂巢箱去往各地叫賣。

結語

自古以來日本人就會吃蟲子。有些地方至今還會食用螞蚱、蜜蜂幼蟲以及飛蠶等昆蟲。戰爭年代,由於食物匱乏,人們還常以蠶蛹為食。 可見,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蟲子息息相關。

參考文獻:

《日本書紀》

《御伽草子》

《大日本古文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