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耻感?请停止对肝炎的“妖魔化”!

7月28日是全球第九个“世界肝炎日”。世间疾病有何其多种,为何肝炎有自己的“节日”?一方面是因为肝炎人数众多,全球约有3.25亿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者;另一方面也是检测治疗的缺乏,感染者中80%得不到有效检测和治疗。

庞大而得不到有效检测、治疗的群体,除了他们对肝炎没有起到重视外,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肝炎患者或者肝炎病毒携带者“讳疾忌医”。乙肝、丙肝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通过输血、静脉吸毒、性等途径传播,在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等甚至有88.7%的丙肝患者是通过静脉吸毒感染。因此在国外,感染这类疾病患者有时会被认为是不负责任、不道德的,公众对其会有偏见,这导致患者会有“病耻感”产生。而“病耻感”会让患者产生自责、社会孤立感等不良情绪,增加日常生活、工作压力,使得他们不愿意就医,严重影响疾病预后。

在中国,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基数巨大,尽管科普人士反复呼吁,社会对于乙肝患者的“污名化”却从未止息。随着母婴阻断和乙型肝炎疫苗的普及,我国肝炎病毒感染者人数已由1992年的1.2亿人降至当前的约8000万人,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和死亡也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17年,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在国内上市,丙肝已可彻底治愈。医疗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偏见的减少,甚至有些外卖软件公开表示不接受乙肝骑手,令人啼笑皆非。

慢性肝炎感染后治愈率低,感染者疾病负担重,再加上社会对其严苛的评判,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很多感染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抑郁情绪。

患者会长期担心疾病导致就业、婚恋受到影响,也担心传染给家人朋友,更担心是否会受到歧视、被孤立;另外长期用药费用高,经济负担增加,也是患者焦虑的症结所在。

随着对慢性肝病预后的了解加深,部分患者会害怕自己的病情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情绪也会随着肝功能的变化上下波动,对疾病加重、死亡充满恐惧。

种种内在外在压力,会让部分患者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甚至产生抑郁情绪。

尽管心理状态好坏对疾病进程是否有影响尚无定论,但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本身对身心健康就有很大危害。没有积极对待疾病的态度,对康复之路也有一定的阻碍,

肝炎真的“见不得人”吗?不少公众人物都主动公布自己是肝炎病毒携带者。刘德华在担任乙肝防治宣传大使时曾说道:“我是在农村出生的,很小的时候生病,送到城里的医院时,发现已经感染了。”

感染了像乙肝、丙肝这些需要通过血液、性传播的疾病,并不意味着你做错了什么,或者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行为。日常生活中容易造成伤口的物件比如剃须刀、指甲剪等,或者不正规的牙医、美容机构、纹身等都会导致感染。感染者有所谓的“病耻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那么,该如何应对肝炎带来的“病耻感”呢?

首先,对肝炎的科普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感染者可以多关注肝炎方面的知识,知道这类疾病并不需要“低头做人”,也给身边的人普及这方面的知识,消除因为不了解产生的误解。

其次,改变对肝炎的态度。肝炎和任何疾病一样,都是万千疾病的一种,不需要给自己过多的心理压力,也不要过多猜测别人的看法。对于疾病要正视、积极治疗,相信医学。

再者,信任医生,避免“讳疾忌医”。肝炎经过治疗是可以控制,感染者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工作。另外,相信医生的职业道德是不允许他们把患者隐私公开传播的,这点完全可以放心。

最后,“病耻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理解和关心肝炎患者,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和歧视。这只是一种疾病,不需要“妖魔化”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