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福贵”成年后仍吃喝嫖赌,是什么让他逆袭成大丈夫

余华:“福贵”成年后仍然吃喝嫖赌,是什么让他逆袭成大丈夫?

余华:“福贵”成年后仍吃喝嫖赌,是什么让他逆袭成大丈夫

谈到余华能谈些什么?如果爱读名著,我想谈余华更多的是和莫言“绑”在一起聊。一是因为莫言和余华关系很好,曾经是文学院的进修同学,二是两人一直心心相惜,是文学圈里不可多得的好友。早年余华先出名,莫言的书没有出版社接纳,余华就很上心,扛着莫言的书稿找地方发表,那段时光一直被读者称道,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时光飞逝,莫言写到了世界文学殿堂,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余华也接近过诺奖。1998年他获得的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这个奖曾就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向标。只是莫言走向了世界,有了文学大奖的加持,而余华一直与之无缘,甚至连在国内最能证明文人身份的茅奖也没能拿着。总让人感觉若有所失,其实这都是官面上的荣誉面子,至于作家本人,更多的或许是写出了感动读者的作品为傲。比如他最令人难忘的作品《活着》,一提到这本书,不知多少人都竖起大拇指,因为很多人都曾为之而“哭”。

首先这是一部当代纯文学经典,销量突破2000万册,也是余华让人落泪最多的书。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销量能和贾平凹的《废都》不相上下?我们知道贾平凹的《废都》是一部揭露知识分子肮脏一面的书,其中两性尺度过大,成为“吸引”读者的地方之一。那么余华的《活着》毫不蘸“色”,竟也能如此吸引读者,他是怎么做到的?

余华:“福贵”成年后仍吃喝嫖赌,是什么让他逆袭成大丈夫

《活着》这部小说里讲述了一个不可思议之人的成长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满富哲理引人深思的生命感悟册。

“福贵”;一个成年后仍然吃喝嫖赌之人,是什么让他逆袭成大丈夫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正处在各种势力混乱之中,民间封建思想正盛,同时也是封建思想最后的残喘之际,新民主思想刚刚植入大众心中,变革之际,新旧交替。这个时候的既得利益者一方面希望继续“享受”着封建思想的沐浴,一方面于百废俱兴中找出路。其中余华笔下的主人公“福贵”就是一个不想让封建时代消失的人,他在封建思想和制度下活得很好,是有钱人的生活和大地主做派的尊严。

福贵是一个喊着金钥匙长大的公子,成年后无所事事,吃喝嫖赌,认为家底可以让他坐吃而不山空。然而事实不是这样,一些社会上败坏道德的事,福贵几乎都沾了,吃喝无度,有了家室还会跑到青楼去嫖,败家最厉害的当属他的赌性,福贵似乎是生来好赌,而且逢赌必输。赌上一夜,赌丢多少都不清楚,然后找个人嫖一下,原文记载,福贵常常赌到天明,昏昏沉沉找到胖子,嫖完再由女方将他背回家。

福贵的爹妈知道他在赌博,赌输了多少没有概念,福贵的爹也会提醒一二,可是有一天福贵赌了一夜回来,他明显神情不一样。以前都是吊儿郎当,困得要死,这次眼神有力,又躲躲闪闪。一反常理,忍了半天还是对他爹说了实情。

余华:“福贵”成年后仍吃喝嫖赌,是什么让他逆袭成大丈夫

爹我赌输了,福贵说。

你赌输不正常吗?他爹说。

福贵哆嗦着说,爹我把家宅都输了。

他爹来了精神,又问刚说过的话,明确后,当场气上心头,青筋暴起,转而眩晕。醒来继续骂福贵。几天后,一家人也开始适应了一无所有的生活。债主前来收房,几天后福贵的爹死了。福贵和娘、身怀六甲的妻子家珍都搬到村西的茅草房。

福贵被家珍和女儿凤霞感动,财富上的天壤之别给他痛头一击,从此家境一落千丈。这个时候的福贵想起前阵子赌得天昏地暗时,家珍怀着孩子到赌场找他,即便跪下,福贵都离不开赌场,甚至踢打有孕在身的家珍,如此畜生的行为在四里八乡都是出了名的。面对孤舍老屋,家珍依然不离不弃,福贵又是一种什么心情呢?余华没有直接写,而是拿后来时代的变革替福贵回答了。

一穷二白的家庭生活,令福贵一改昏昏沉沉,开始为吃食考虑。不过刚刚走进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福贵还没怎么转变过来,就被国民党拉壮丁的队伍给弄到战场上去了,这一走就几年。家里只留老母和家珍以及儿女凤霞。在战场上亲历了枪弹无情的福贵倍感思念家人,被战争洗礼的人特别希望和平。国民党战败,福贵所在的队伍举手投降,由解放军发了路费和馒头的福贵一路狂奔,顺着渡江战役的后方回了家,此时家里又是一副面目全非的景象,母亲过世,女儿凤霞变成了哑巴。

余华:“福贵”成年后仍吃喝嫖赌,是什么让他逆袭成大丈夫

男人都是“女儿奴”,福贵的这种感觉尤烈,发现自己的女儿成了哑巴后心如刀绞。好在丢了和尚不丢庙,就这么个哑凤霞成了福贵今后生命中的宝贝,喜爱有加。小生活过得穷而温馨,穷有穷的过法,当然穷也有穷的苦楚,只是每一次艰难度过的时候,都是令人可怜的。懂事的凤霞和有庆,以及能干的妻子。

福贵能从吃喝嫖赌的败家子变成一个大丈夫,少不了生活的磨砺。时代在变化,福贵一家的生活也跟着变化,但悲剧也总追喜剧,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直到悲剧彻底撵走家里的喜事,全部覆盖他家,最善良的人,最温柔的人,最能干的人统统离开,永远的消失为止。

福贵已经来不及抹平上一次悲剧留下的伤疤,又不得不进入下一桩悲剧,家里的坟多出好几个,家珍的长满了草、凤霞的、有庆的、女婿的、爹妈的、外孙苦根的……

都是他一手埋下的,每一个都染尽了福贵的眼泪和气息。

当这部作品被越传越广时,大洋彼岸的读者深感中国福贵的伟岸和坚强。人们纷纷为余华投一赞词。余华笔下的苦难人画卷,更像一本中国人的《圣经》。人物悲剧总是接踵而来,让人无法喘息,一个作家甚至可以把《活着》称为是“中国的《约伯书》(美国合众国际社2003年8月19日)。

《活着》的价值

国外的赞誉不绝于耳,无论是法国的《世界报》还是德国《纽伦堡日报》都对余华的作品投一赞词,同时国内读者和同行对余华及《活着》的看法也基本一致,在《活着》销量突破2000万册后,毕飞宇及莫言等作家纷纷为此不吝赞誉。

余华:“福贵”成年后仍吃喝嫖赌,是什么让他逆袭成大丈夫

莫言;“余华是个非常严肃、认真的作家。他的书的数量比我少一半,但是他的文学影响力比我大一半。所以作家要慢慢写、精雕细琢地写、认真考虑后再写,不要轻易地制造一些可发可不发的作品。

福贵是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遭遇的写照,他从一个没落公子哥到经历多场生离死别成长为大丈夫,逆袭成长之路离不开家庭的变故和时代大背景的“裹挟”。在余华笔下,福贵俨然成了文学史上败家子坚强逆袭的时代最励志教材之一。2013年《活着》被孟京辉团队导成舞台剧,大受好评。“壹戏剧大赏”的颁奖词给予了话剧《活着》高度评价:

“这是身体朝向大地的一次精神扎根,以谦抑低回的叙事勾勒出乡土中国惊心动魄的巨变、难以挽回的衰败与无地彷徨的哀伤,有着无与伦比的史诗气质与不可多见的灵魂刻度。在历史与现实短兵相接的交战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

《活着》不仅是福贵一个人的活着,更是那个年代的人面对不可抉择的未来,不得不坚强的见证。作家余华在一个无处消遣的下午听老农民娓娓道来的故事!精彩而又感人肺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