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數據結果公佈

近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秦川團隊領銜的團隊在預印本論文平臺bioRxiv上發佈了一篇關於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結果的研究報告,這也是目前為止公開報道的首個新冠病毒(SARS-CoV-2)疫苗動物實驗結果。

首個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數據結果公佈

根據研究文章摘要描述,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純化的滅活SARS-CoV-2病毒候選疫苗(PiCoVacc)的中試規模生產,該疫苗可誘導小鼠、大鼠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產生SARS-CoV-2特異性中和抗體,這些抗體有效地中和了10個有代表性的SARS-CoV-2毒株,表明可能有更廣泛的中和能力來對抗全球流行的SARS-CoV-2毒株。同時,兩種不同劑量(每劑3μg或6μg)的免疫接種能夠為受SARS-CoV-2感染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恆河猴提供部分或完全保護,沒有任何抗體依賴性感染增強,通過對恆河猴臨床症狀、血液生化指標的監測,研究者系統評價該疫苗是安全的。

為了評價該候選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者在小鼠中進行了不同劑量的試驗,分別在在第0天和第7天注射後觀察,研究者首先檢測了免疫原性,結果顯示,SARS-CoV-2的S蛋白和RBD特異性的IgG迅速被誘導出來,在第6周達到峰值。其中,RBD特異性的IgG佔S蛋白抗體反應的一半,表明RBD是主要的免疫原,這一結果也與恢復期的COVID-19患者的血清學特徵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鼠和大鼠試驗中,與恢復期COVID-19患者血清相比,PiCoVacc誘導出了更高滴度的S蛋白特異性抗體。接下來,研究者使用微中和測定(MN50)檢測SARS-CoV-2特異性中和抗體在一段時間內的水平。結果顯示,高劑量免疫的中和抗體在第一週出現,在第二週加強免疫後顯著增加,而對照組則未檢測到SARS-CoV-2特異性抗體反應。作者隨後在大鼠中以及對不同毒株的實驗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

除了小鼠大鼠,研究者還對恆河猴群體開展了對於該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護效果評估,研究者同樣按照不同劑量(3ug和6ug)在第0、7和14天對恆河猴進行疫苗接種,觀察結果顯示,恆河猴S蛋白的特異性抗體和中和抗體在第2周被誘導出來,並在第3周繼續增加,這與恢復期的COVID-19患者血清滴度相類似。研究者在第22日,對恆河猴進行攻毒實驗,結果顯示,肺組織病理學變化很小,說明接種疫苗對於恆河猴起到了很大的保護作用。

另外,研究者還評估了該疫苗在恆河猴中的安全性,結果顯示,在接種該疫苗後,未觀察到任何恆河猴出現發燒或體重下降現象,食慾和精神狀態均保持正常。淋巴細胞亞群比例(CD3+、CD4+ 和CD8+)以及關鍵細胞因子(TNF-α、IFN-γ、IL-2、IL-4、IL-5和IL-6)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均沒有顯著變化。第29天對肺、心、脾、肝、腎和腦在內的各種器官組織的病理學評估表明,候選疫苗沒有引起顯著的病理學特徵,以上結果表明了該候選疫苗在恆河猴中具有安全性。

研究者表示,雖然目前暫時還不能確定恆河猴是SARS-CoV-2感染的最佳動物模型,但是其是研究SARS-CoV-2感染很有希望的動物模型,以上數據的得出也將支持SARS-CoV-2人用疫苗的快速臨床開發。

醫谷綜合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