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
小編:記得關注哦
來源:潘超
原文標題:巴比特專欄 | 潘超:蹺蹺板上的DeFi
本文原發於“Moneyness研究院”,作者:潘超
和大多數區塊鏈名詞一樣,DeFi 是一個新潮順口、聽起來"高大上"的推廣口號,而不是對事物的準確描述。這個口號讓金融的去中心化成為了一個已經實現的結果,而非過程本身。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 DeFi 產生的誤解、模糊和兩極化。
“當我們在談去中心化金融的時候,往往會將去中心化(區塊鏈)作為主體,然後討論和設計有金融屬性的應用和協議。但更加全面和系統地理解去中心化金融,我傾向於以金融為主體,思考哪些領域能夠實現去中心化以及有何益處 ... 分佈式並非區塊鏈獨有,透明性、抗審查性以及不可更改性對金融行業而言很難兼容。去中心化金融的核心和優勢在於無需許可。無需許可有三個層級:開發者的無需許可、記賬的無需許可和用戶的無需許可,分別對應代碼開源、公有鏈和開放賬戶... 只需要滿足用戶無需許可的金融項目都可以屬於去中心化金融的範疇,而開發者以及記賬的無需許可一般需要在效率、安全與去中心化中權衡。"—— DeFi 的理論與實踐權衡是一件微妙的事情。
只有 Dai 的以太坊網絡和有了 USDT 的以太坊網絡,哪一個更去中心化?脫口而出的回答是:純潔的以太坊網絡。從資產託管的角度來說,的確如此。但是,如果我們從許可的角度來衡量呢?對各種中心化抵押品百無禁忌的網絡顯得更加無需許可。資產託管屬性並不能決定 DeFi 的去中心化程度和政策建議。
一個開放的公鏈是無法限制其鏈上的資產發行的,從抽象的理論而言,承載更多的資產總是一件好事情。不過在實際中,如果一種資產的用途主要是灰色和高槓杆交易,這對於越是開放的公鏈反而越會埋下風險和隱患。312 市場劇烈波動時,史無前例的以太坊網絡的手續費暴增進而導致的金融應用癱瘓,背後原因恰恰來自於 USDT 病毒似的盛行和資源佔用。這是一種“公鏈的悲劇”和系統治理的缺失。不僅是金融應用,公鏈本身,尤其在早期階段,對資產也應該有所挑剔和把控。
而誰來選擇管理協議和誰來應對危機是同一塊硬幣的正反面。管理員權限決定系統更改,風險讓用戶自攤,這會是一張永遠平不了的資產負債表。用戶反饋和信號收集可以幫助系統減少偏差,最終決策權需要牢牢放在管理者手中,無論是通過超級權限還是代幣投票,但相應地,危機發生時,兜底的不應該是社區(或者用戶)。
DeFi 最終形態是什麼樣我不得而知。 “花朵開放的時候花蕾便消逝,人們會說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在結果的時候,花朵又被看作植物的一種虛假存在形式,稱果實才是植物的真實形式出現而代替花朵的。”追求“真正的 DeFi” 就像把一個孤零零的果實當做植物的全部。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力量和理念,就像蹺蹺板兩端的 DeFi 和 CeFi,彼此水火不相容,但之間的流動性卻使它們成為金融的環節。這些環節在金融活動中不但不互相牴觸,而且彼此都同樣是必要的,正是這種必要性才形成金融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