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歷經劫難的李斯小篆碑

文/姜廣富

泰山:歷經劫難的李斯小篆碑

在泰山腳下的泰城裡,最恢宏的古建築當數岱廟,天貺殿高大雄偉,廟牆古樸渾厚,壁壘森嚴,四開八門,碗口大的燙金門釘彰顯出固若金湯,莊嚴肅穆。

在碑刻如林的岱廟裡,最珍貴、最有價值的莫過於秦代李斯小篆碑,堪稱稀世珍寶,可這小篆石碑,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歷經劫難,失而復得。

泰山:歷經劫難的李斯小篆碑

李斯小篆碑,不愧為是一件藝術瑰寶,其遒勁若虯龍飛動,其清秀如出水芙蓉,足見其藝術魅力,石碑歷史久遠,舉世矚目,被視為珍品,目睹秦代書法藝術,是一種藝術享受。

泰山:歷經劫難的李斯小篆碑

據傳說,此碑是秦朝丞相李斯奉秦二世胡亥之命所刻,最早立於岱頂玉女池上,無非是為皇帝歌功頌德。明嘉靖年間,為防止風蝕雨淋,移至碧霞祠東廡。大清朝乾隆五年,碧霞祠突遭火災,火借風勢,越燒越旺,把碧霞祠燒了個一塌糊塗,大火過後,一片廢墟,李斯小篆碑也不翼而飛,下落不明。

嘉慶二十年,泰安新任知縣汪汝弼是個酷愛古文物之人,他早知道李斯小篆碑的珍貴,一直為不能親眼目睹而遺憾,他來泰安後,張榜告示,“有知其下落者,懸賞重金”。

告示貼出後,泰城一位九十歲趙氏老翁,由家人攙扶來到縣衙,對汪知縣說:“知縣大人,在下曾做過泥瓦匠,以前在山頂修玉女池時,見過一截殘缺的石碑,被人扔進了玉女池,望大人派人前去打撈,很可能就是您要找的石碑。”

泰山:歷經劫難的李斯小篆碑

汪知縣聽了老翁的敘述,猜想十有八九是李斯小篆碑,自然喜出望外,不怕山高路陡,帶人前去玉女池,果然從池中找到一截石碑,沖洗乾淨,石碑上“臣去疾臣請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殘缺,確是李斯真跡。汪知縣決不食言,重賞了趙氏老翁,在山頂上造房興宮,在東嶽廟築起精美小亭,取名“寶斯亭”,後來又改為“讀碑亭”,李斯小篆碑才又重見天日。

冬去春來,光陰荏苒,道光十二年,李斯小篆碑又遭劫難,因東嶽廟年久失修,西牆在一場暴雨中倒塌,此禍殃及“讀碑亭”,碑亭被砸塌,新任知縣徐宗幹得知,連忙派人到瓦礫中找出石碑,安置於岱廟道院壁間。

泰山:歷經劫難的李斯小篆碑

光緒十六年,李斯小篆碑被愛好古董的日本人川田太郎看中,他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對中國實行文化滲透和掠奪,虎視眈眈,朝思暮想得到李斯小篆碑,竊為己有。他夥同日本浪人,買通了縣衙總管瞿立山,裡應外合,企圖盜走石碑。案發後,尾隨川田太郎行蹤的山東武俠閆書琴,怕國寶被運走,飛刀報案,即任泰安知縣毛蜀雲,下令全城戒嚴,泰安縣衙捕頭王傳遠,在師兄閆書琴的協助下,調集全部衙役,和日本浪人殊死搏鬥,殺死了日本浪人,終於在北關的石橋底下,奪回了李斯小篆碑,用鮮血和生命,保護了國家文物。

泰山:歷經劫難的李斯小篆碑

李斯小篆碑這個代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雖多遭劫難,至今仍存於岱廟東御座內,並安裝了門式的碑龕,鑲裝著玻璃罩,嚴加保護。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是熠熠生輝,受到國內外遊人的觀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