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貨代群到底有沒有用?

我相信,做貨代的手裡都有不少群,進群的目的無非就是兩種,一個買,一個賣。作為終端採購方來說,進群找合適的供應商的概率不高,基本都是同行間的資源對接;或者純粹銷售自己的產品,反覆發送各種公司簡介和航線信息,至於成交概率有多少,沒人計算過,當然,一定會有人產生需求時,這種信息就暴露在眼前了,接著詢價成交都很可能,相信每一位使用社群銷售的貨代從業者來說,這些情況大家都有數。

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大量的好友售賣產品,反覆發佈後,最終淪落到屏蔽狀態。而貨代在銷售時經常將成交機會寄望於貨代群,這如同在朋友圈發佈產品的下場一樣,效果極差,甚至被忽略,對於群來說且無太多增量發生。貨代群裡的每一位小夥伴,如同變成沒有顧客的菜場裡的攤主,相互之前串貨合作,但僅限於群內,無法擴展。

那貨代社群對於貨代行業來說,到底有沒有意義和效果呢?我認為有。因為當下就有很多運營優秀的貨代行業群,無論QQ群,還是微信群,具有高活躍度,對於從業者來說具備需求剛性的群。我們在加入或建立社群之前,首先要思考目的和意義,以及當下的市場環境和趨勢,剛性需求點有哪些?是否可以通過建群來解決?前些日子,我加了不少貨代群,但九層以上都在聊些有的無的,大部分是簡單粗暴的業務推廣信息,但其中有幾個群,無論活躍度,還是實用性,都非常有質量。比如,疫情期間航運業出現了大面積的停航停運,以及各國港口和關務上的改變,變化快而且大,此群看到了市場上外貿與貨代從業者的需求,連續建立了五個物流貨代警示群,用來提示各船公司、航司、國家和港口,在疫情中的政策變化,信息及時、準確,每個群規模均超過了500人,發展速度之快,確實讓我們羨慕嫉妒恨。通過這個社群案例,我們總結了三點貨代社群營銷的原則:

1. 同類意識,面對疫情,無論是貨代也好,外貿也罷,大家都十分關注國際物流市場的變化,通過社群將大家連接在一起討論,提供應對辦法和提示風險,都會體現社群的剛性和活躍度,同性相吸的法則和意識,在社群運營中也十分有效。

2. 傳遞情感,大家同頻在一個社群場域裡,對一件事情和趨勢感同深受,一起面對,形成了某種情感上的連接,這是我們在打冷電話,強加好友,甚至花錢打廣告,都無法比擬的推廣手段。

3. 共同義務,大家在社群裡的目的是為解決問題,而不是採購和銷售某種服務或產品,天然的打開了思維和想法,自我保護意識消退,大家都在解決問題,在收到各方傳達停航,停運消息時,本能的進行了解和學習,群體下的學習場域,形成了共同的義務。

社群剛性會隨著需求或趨勢的消失,慢慢弱化,之後是否還能找到趨勢、概念、理由繼續維持社群的剛性,是每一位社群運營人員的重要課題。但想利用社群快速實現產品和服務的轉化變現,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和曝光率,效果未必理想,我們需要降低社群銷售的溫度,將社群營銷變成一種營銷工具和手段,同時配合其它內容和工具進行推廣,才能達到品牌影響力。將知識及培訓類內容,通過社群發佈,比在自媒體或者其它渠道發佈的展示量更快、更好,至於如何運營社群,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手法,關鍵點切忌急功近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