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說的“波畫”為何要一波三折來寫

謝謝您的邀請和提問。“書法用筆中'一波三折'當作何解?”這是隸書筆畫橫的寫法。要求用筆要有起伏變化,一波三磔,也叫蠶頭燕尾,我們從如下四個方面,來說說這個用筆的產生和具體筆法,以及“應當作何解釋為當”的問題。

第一,什麼叫書法的“一波三磔”

最早在隸書中出現了“一波三磔”,指的就是隸書的橫畫叫“筆畫”。“磔”的本意是古代用刀分裂牲體以祭神。一般是從上向下切割過去,引用到書法,比喻右下為磔。後來寫作“一波三折”,是說寫出橫畫,要“磔筆”三段,才能把橫畫的筆勢之美寫出來。

王羲之說的“波畫”為何要一波三折來寫

王羲之的《筆法訣》裡說:“為波必磔,貴三折而遣毫”。就是就是說,寫橫這個筆畫,必須要“磔”,貴在三折而用筆。

我們看,下面《曹全碑》中選出的字,“波畫”是不是明顯有“三段”如波的感覺呢?

王羲之說的“波畫”寫法,不一定是隸書,這個我們後面還要解釋,但是,橫畫有“一波三磔”的寫法,卻是從隸書開始的。

傳說,東漢書法家崔瑗在《草書勢》中有“硺騰峻而速進,磔憶昔以遲移”。

王羲之說的“波畫”為何要一波三折來寫

隸書波畫的“磔”時,除了橫畫的收筆特別突出,捺畫的收筆也有相似的用筆。所以,王羲之稱楷書“永字八法”的“捺”畫,也叫做“磔法”,這個筆畫的寫法,其實與橫畫的筆法結構基本上是一樣的。

而楷書有來源於隸書,所以,一波三磔,在楷書和隸書中往往是一回事。

要說不一樣僅僅是“筆勢”不同而已。例如,隸書的橫畫是一個水平筆勢,而捺畫是一個角度筆勢,但是,筆法結構是一樣的。

例如下圖“及”字的捺畫,如果旋轉到水平位置,是不是一個橫畫呢?

王羲之說的“波畫”為何要一波三折來寫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中說過:“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這就是說,筆畫要有起伏變化如波浪。而變化最明顯的,就是起筆和收筆部位。

第二,如何寫出“一波三磔”

我們今天寫隸書的波畫,完全可以用“書法三段論”的分析方法來寫,就能很好的把握“一波三磔”的特點。

第一,起筆,我們以最有隸書代表性的《曹全碑》為例。

例如“王”這個字有三個“波畫”,但是隻有最後一筆“波畫”寫的非常有“蠶頭燕尾”的筆意。

這是因為寫“波畫”,還要有“燕不雙飛”的字法避讓,就是為了避免出現三個“磔筆”,互相弱化波勢,最後一個也不突出,所以,只有把最後一筆寫得完全“一波三磔”,這個字才會更加突出“波畫”之美。

王羲之說的“波畫”為何要一波三折來寫

所以,我們看:這一個波畫的起筆先藏鋒用筆,寫出向上的“挑勢”,為“行筆”做好鋪毫的準備。

需要注意的是:起筆有調鋒動作,所以,又叫逆鋒入筆。這是所有“起筆”的一般特點。起筆要善於把握從逆入到順鋒的轉變。

起筆還要注意字帖具體的字,起筆是圓筆,還是方筆。《曹全碑》兩種起筆都有。例如,這個“王”字,三個波畫起筆都是圓筆。

第二,行筆,行筆是從起筆完成調鋒到收筆之間的一段運筆。

這一段運筆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調鋒點難度,而難度在於“提按”,這是用筆三段論中非常特殊的一種用筆。

我們很容易把調鋒和提按混為一談,這裡千里馬再次說說。

調鋒也是有“提按”的,用筆無提按不成筆畫。

但是,我們根據用筆的任務來說,把提按的特點給予行筆,是因為行筆的決定因素是提按,而且,行筆由於是順毫用筆,所以,不存在調鋒,只存在提按。如果提按控制不好,就會失敗在行書。

王羲之說的“波畫”為何要一波三折來寫

例如這個“王”字最後一筆的行筆部位,是有粗細變化的,把這一段行筆再分解分析一下,那麼你會發現,兩頭粗一點,中間細一點。

提按主要負責粗細變化,提筆,筆畫就細,按筆,筆畫就粗一點,而且要做到圓潤統一,這是波畫行筆部分的難度。

需要注意兩點:

第一,與起筆銜接自然

第二,不要出現提按不平衡,影響筆畫的對稱之美。

做到這兩點,行筆是沒有問題的。

第三,收筆,收筆是波畫的最後一個筆畫動作,這個筆畫,需要“調鋒”完成。收筆是一個筆畫的重要特徵之一,一定要寫出風采。

王羲之說的“波畫”為何要一波三折來寫

我們舉例的《曹全碑》中的“王”字,注意是一個“藏鋒”收筆,這在隸書波畫主筆中是很少的藝術處理,一般都要做“出鋒”處理是常態。

但是,我們舉這個例子,也是有典型意義的。

就是,收筆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常態的露鋒收筆,一種是少見的藏鋒收筆。

各有各的味道,用筆基本上是一樣的。

如果是“藏鋒”收筆,那麼寫到筆畫收筆點上,微微按筆,即頓筆之後,退縮一下提筆完成筆畫,這就是藏鋒收筆了。

如果是“露鋒”收筆,那麼,在收筆點上,微微退縮一下,然後按筆寫出“燕尾”,注意,收筆要慢,徐徐提筆。

王羲之說的“波畫”為何要一波三折來寫

在波畫的收筆筆法中,藏鋒收筆含蓄內斂,有引而不發的張力,而露鋒收筆,真如紫燕沖天,要放得開,盡顯瀟灑之姿。

第三,書法美和一波三磔

一波三磔的筆法大大改變了篆書的筆法結構。也完全了隸書從篆書到隸書的隸變成熟,所以,一波三磔又是隸書成熟的標誌。

但是,隸書的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也不是一開始就有“一波三折”的筆法。“波畫”雖然最早出現在隸書中,但是,最早的隸書並沒有“波畫”。而是與篆書一樣,筆畫比較勻稱。

王羲之說的“波畫”為何要一波三折來寫


  • 西漢末年的隸書

但是,書法的筆法,早在篆書中已經具備了“筆法三段論”,即起筆、行筆、收筆。只不過在起筆、行筆、收筆中,都沒有“波”即筆法的變化。

隸書出現以後,筆法就有一些打破勻稱用筆的模式,開始有大膽的出鋒和藏鋒用筆的變化了。

東漢時代的隸書,明顯有了“波畫”,成為隸書非常顯著的書法特色。

把漢字之美,從靜態之美,引入了動態之美,其中,最有動感的筆畫,就要數“波”這個橫畫了。

王羲之說的“波畫”為何要一波三折來寫

因為,在篆書裡我們看到的橫是非常水平的,非常安靜的感覺。但是,“蠶頭燕尾”、“一波三磔”的橫畫橫空出世以來,書法的動感馬上就躍然紙上了。

第四,一波三折在書法中的延伸

我們知道書法的“一波三折”是隸書的筆畫,而楷書也保留了“一波三折”的筆法。

對於“一波三折”我們前面提到,可以用“書法三段論”來分析,事實上,學習書法離不開對“筆法三段論”。如果我們按照筆畫結構來說,任何一個筆畫都可以分為由起筆、行筆、收筆構成。

不僅僅是隸書的波畫,就是隸書的其他筆畫,也是可以用“書法三段論”去分析的。

王羲之說的“波畫”為何要一波三折來寫

正因為如此,我們也看到,其實不論隸書還是楷書的任何一個筆畫,都是由起筆、行筆、收筆構成的。所以,不要小看對、隸書“一波三折”的寫法和分析,它對我們理解書法,其實是一把打開用筆秘訣的一把金鑰匙。

但願,對“一波三磔”的分析和學習,不是懂得了一個隸書筆法,應該是懂得了書法所有筆法的起點。

所以,我們前面引用王羲之論“一波三磔”的時候,其實大家應該清楚:王羲之說的“一波三折”,已經不是隸書的筆法,而是楷書的筆法。

儘管楷書的橫畫不像隸書那樣,但是,隸書有些波畫的筆法真的已經具有楷書的筆意了,例如,前面我們舉例的《曹全碑》中“王”字的筆法,已經與楷書的橫畫沒有太大區別。

所以,我們在楷書也需要用“一波三折”的筆法,就一點也不奇怪了。因為王羲之,也是這樣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