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民族和蠻族有著怎樣的關係?文明社會,蠻族之間的文化傳播

前言

文明是如何從灌溉土地傳播到非灌溉土地的?這一問題的答案再清楚不過。一些人高高在上,使喚農民耕種收穫、上繳餘糧,供給士兵、祭司、工匠、船員、駝隊、礦工、伐木工,及其他從事專業技藝的人員。隨著這些人數量漸增,技藝日精,一個我們稱之為"文明"的社會由此形成。這種轉變並不簡單。生活在村莊上的人做著同樣的工作,過著差不多一樣的生活,而文明社會結構更為複雜。要充分了解這種轉變,我們必須考察文明民族和未進入文明社會的民族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文明民族和蠻族有著怎樣的關係?文明社會,蠻族之間的文化傳播

蠻族社會和文明社會何以有別

我們可以這樣假設,大多數人希望能夠享用或使用任何比已有的東西看起來要好的新東西。因此,能工巧匠所制妙物,專家學人所發奇思常被相鄰民族視為高超不凡。而當一個民族發覺相鄰民族在重要方面都比自己高超不凡時,做出這一發現的民族可適當被稱之為"蠻族"。 "蠻族"一詞為古希臘人所創,用來形容所講語言讓希臘人聽不懂的民族。到了古羅馬時代,"蠻族"主要指生活在古羅馬帝國疆域之外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在概括早期基督教世紀日耳曼人和古羅馬人之間的關係時,如果我們使用"蠻族"指代那些雖與文明中心產生聯繫,但所懷技藝無法比肩其文明近鄰的民族,那麼"蠻族"一詞可以用來描述一種關係。這種關係貫穿整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出現頻率極高。文明的發展也建立了一種難解難分、又愛又憎的關係。蠻族希望享用文明成果,卻不願承認自己低人一等。他們常稱文明方式腐壞墮落。另外,創造文明的民族對蠻族近鄰常懷恐懼鄙視之心,但他們有時也羨慕蠻族吃苦耐勞、自由勇敢。只要社會不平等凸顯,社會不公顯現,文明民族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失去信心,這種羨慕之情就體現得更為明顯。在古代,所有文明社會都建立在經濟和社會不平等基礎上。多數人辛苦耕種,一貧如洗。只有少數人生活富足,還有一些人尊享奢華。相比之下,蠻族社會雖然生活貧窮,技藝不精,但更簡單,也更團結。

文明民族和蠻族有著怎樣的關係?文明社會,蠻族之間的文化傳播

與蠻族社會的貿易往來

跟其他地方一樣,在古代中東,文明社會和蠻族社會之間的關係常處於緊張狀態,但二者不可能長時間相互隔絕。沖積平原上的城市需要蠻族地區產出的木材、石料、金屬礦石。為獲取這些資源,他們有時會動用武力。但更多時候,他們還是覺得一買一賣來得更方便。美索不達米亞城市的商人和外交人員很願意拿工具、布匹、小首飾等精工細制之物,換來沖積平原上找不到的原材料。但採集東西滿足文明民族所需,並運輸到位,需要蠻族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只要經常有貿易、重要貿易,就不可避免會產生專業從事這一行當的人。這種蠻族社會內部的專業有別意味著不平等開始出現。

新的不平等也在蠻族村莊裡產生。比如,到公元前2000年時,得益於貿易往來,中東高山地區產生了專以開礦伐木為生的群落。這些人常需從別處尋找糧食。因此,住在高山裡,靠採挖原材料為生的人,與生活在附近村莊和遠方城市手中有糧的人之間有著一種微妙脆弱的關係。如果戰爭或自然災害打破了這種關係,礦工和伐木工就得餓肚子。為避免捱餓,他們襲擊山下村莊,奪走自己不能生產的糧食。 結果是,中東生性平和的農民愈發感覺自己兩面受敵。南面是遊蕩在沙漠邊緣、尚武崇戰的遊牧人,北面是搶人東西的山裡人。要想找到職業"保護人"也不難,這些人專門習武制暴。但他們要收取重租強賦,才肯充當常備守衛。相比遭遇不可預測的破壞,支付這種經常性費用會讓生活更安全方便。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間,中東平原上的村莊愈發面臨這種兩難抉擇。

文明民族和蠻族有著怎樣的關係?文明社會,蠻族之間的文化傳播

文明社會和蠻族社會之間的戰爭

戰爭暴力也在文明民族和蠻族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像阿卡德王薩爾貢手下組織程度高的軍隊可以深入蠻族腹地。文明社會的士兵每到一處,就把一切有價值的東西搶走。但是蠻族居住在郊外,可搶的東西不多。食物供給稀缺。當地加工製作的產品很難比得上文明社會出產。文明社會的軍隊得到的不過是些原材料,而要把這些東西弄到手,與其籌集戰備、調兵遣將大費周章,還不如說服當地居民挖礦伐木來得容易。 但對於蠻族武裝來說,深入文明疆土收穫頗豐。他們能把新品珍品納入囊中。要是缺糧的話,也能在這裡得到滿足。

文明民族和蠻族有著怎樣的關係?文明社會,蠻族之間的文化傳播

文明社會倉廩充實,遠勝己方。 對蠻族社會而言,劫掠和貿易效果相同。只要劫掠到手,有利可圖,蠻族武裝就不會罷手,並把此當作營生。文明社會製作的物品傳之四方,新品味形成,文明習俗滲入蠻族社會。總而言之,劫掠讓雙方聯繫更加密切。而且,隨著蠻族內部專業化和社會分歧的產生,蠻族社會也變得日益複雜,向文明開化社會靠攏。 一般來說,文明社會的統治者無力制敵入侵。在這種情況下,劫掠者開始和受害者共處,很快變成統治階層,收取租金,使役眾人。反過來,這些征服者也要保護老百姓,讓他們不再受到侵害。實際上,美索不達米亞最有名的統治者一般都是蠻族或半蠻族。比如,一度馳騁沙場、所向披靡的阿卡德王薩爾貢原本就是蘇美爾邊境阿卡德人的頭領。大約500年後,漢謨拉比率領亞摩利人,從西北沙漠邊緣挺進美索不達米亞腹地,於公元前1700年左右鞏固了自己的統治。漢謨拉比死後不久,另一路蠻族來犯。這一次是從東北方侵入,為首的是喀西特人。

文明民族和蠻族有著怎樣的關係?文明社會,蠻族之間的文化傳播

一場政治循環由此開始。一群又一群蠻族接踵而至,征服了文明開化的民族。但這些統治者在位時間不超過幾代。原因不外乎兩方面:要麼是原有文明社會的王位繼承人發動動亂為了權利,要麼就是新出現的邊境蠻族顛覆政權。 烏爾第三王朝的建立就是原有文明一族成功為了權利的結果。喀西特人後出現的巴比倫帝國和亞述帝國也是這樣誕生的。但文明社會很難組織起反抗力量抵擋蠻族統治者,而蠻族武裝卻有強烈意願反擊。因此,古代中東政治史是由一波又一波邊境蠻族侵略寫就。 但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時日遷移,這些邊境離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腹地越來越遠,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一直都存在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間地帶。這種情況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文明民族和蠻族之間的複雜互動穩步推進了文明社會模式向新疆域的傳播。這一點也可以在另外一個事實中得到佐證:蠻族社會是在與文明社會交戰或通商後才出現專業分工和貧富差距加大。 文明傳播遭遇諸多挫折。有時,整個文明都會覆亡。但著眼人類歷史全局,有一點確定無疑:文明常常傳播到新的疆域,這種過程從文明發軔之初即已開始。文明社會內部出現專業分工,產生社會不平等,使得一些人能在結構簡單的社會下積聚更多財富和權力。

文明民族和蠻族有著怎樣的關係?文明社會,蠻族之間的文化傳播

結語

在古代文明群落,農民和工匠常遭受殘酷剝削,統治者和祭司不勞而獲。但總體而言,文明社會比簡單群落更有能力控制環境,獲得更多資源。 因此,如果有機會選擇的話,多數蠻族都會選擇踏上文明之路。文明民族和蠻族之間交流的淨結果是,非開化一方借鑑文明技藝和知識,將其應用於己方特定社會和物理環境。由此,蠻族社會沿文明脈絡不斷重塑,文明傳播綿延不絕。

參考文獻:

《中華史綱》

《世界史》

《正眼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