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有些文化層次不高的人,有點小權力就有種小人得志的感覺?

泰城海哥


問得好,這是一個關於“為富不仁”的探討。


篆書《論語》,高端經典讀本


《論語·里仁篇》中,孔子說過這樣一段話: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這句話的意思是:“金錢和地位,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它們,君子不享受。貧困和卑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但是,不通過正當的途徑擺脫它們,君子是不會擺脫的。君子背離了仁的準則,怎麼能夠成名呢?君子不會有吃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即使在匆忙緊迫的情況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準則,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和仁同在。”

中國文化講究個人修養,《大學》中講到人的成長曆程,應該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這是講究次第的。如果前面的環節缺失了,後面的路就容易走偏。

當然文化層次只是表面現象,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夠“達則兼濟天下”的,其實還是先要做到“窮則獨善其身”。能夠從經典文化總汲取養分,指導自己的人生軌跡,才能夠真正做到《論語》裡孔子說的“仁”。從這個角度看,文化高的人,在智慧和性格上面,奠定的基礎比一般人也厚,所謂“厚德載物”,身居一定的位置,才能夠做好自己。

“以德謀位,以位取財,以財養德”,才是應有的境界。而不是跳過“德”,變成以財謀位,再以位斂財。

而現實中,也有不少人把“知識”等同於“文化”,做出所謂的“文化水平”與行為不符合的事情。

歸根到底,還是自身的修養不高,與財富值和身份地方不相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德不配位”。


習之堂


權力是金錢茲生的象徵,權力是良心認知的過程。公證與正義,邪惡與是非是社會現象,是民心浮動扭曲的一種表現力。表現在小權力中產生,小權力是較大權力的支配,這種支由上逆行,一發不可收拾,最終以不良結束而告終。具體表現在金錢的虛偽中作崇,這個結果必須是人民大眾的民主,公平的心聲產生效用正確的制約力度。

小家能過小日子,大家才能歡聲笑語。陽奉陰違的父母,會出吃喝嫖賭的不孝之子。自然道理,自然法則,缺一不可。假話多了,多在害人害己!


8613217153865歐陽


這與文化層次高低無關。這種得意忘形的狀態是由人的世界觀決定的。毛主席當年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與當下個別知識精英看不起老百姓就是兩種世界觀的表現。我認為還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看得遠。您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