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家族家谱的条条框框


民间文化:家族家谱的条条框框

一、堂号

古代,百姓家还有堂号,比如“同和堂”、“忠义堂”、“诚信堂”等,这些堂号常常写到生意的招牌上,家具(比如装粮食的布袋)上,甚至连入殓时烧的纸扎“牵马小儿”的钱搭儿上都写堂号儿,用意是以免先辈人名随处出现。

民间文化:家族家谱的条条框框

二、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包括谱序、族系概略、家传行状、行字表列、附录后记等。追述本旅根源、演变、迁徒、字派、祖茔、祖产、家训、家规和本族名人功绩。家谱有手抄本,收藏于家或族长家中。另一种为打印本,分发每家一本自行保存。家谱一般30年或50年续修一次,也有随时局变化而续修的。过去的家谱按照封建礼教的褒贬,规定有“六不书”,即弃亲叛国、刑犯、败伦、背义、杂赋不准入谱,嫁来之妇未生子也不入谱。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礼教,家族观念淡薄,即使编续,“六不书”已被打破。

三、祖谱

春节家家都祭祖,敬祖牌轴子。祖牌轴子是族谱的具体体现,上追至老祖宗。后来各辈亡故者均按轴子上排好的位置添上,后辈分门分支,轴子可只记载本门亡故先人。长辈在,下辈亡故人暂不能上轴子。亡故人一般三周纪念后才上轴子。

四、宗谱传承

宗谱传承实际是家世的延续与继承。传统上习惯于“子承父业”、“父债子还”天经地义,毫无非义。儿子多者平分家产,没儿子者找近门“自己”过继。“过继”除近族外还有“外甥随舅”、“侄儿随姑”,也有“一门两继”。新中国成立前对“一门两继”的儿子,双方都为零娶妻,生子各归各家,各自立门户。有女者可招“上门女婿”,女方要举行大喜仪式,并签订手续。新中国成立前男到女家要随女姓,所生子女也随女方姓氏。旧时,在兄弟分家的财产分配上,旧俗往往请舅舅主持,舅舅说了算。新中国成立后,此俗仍延续一段时间,70年代后淡化。

民间文化:家族家谱的条条框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