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化:家族家譜的條條框框


民間文化:家族家譜的條條框框

一、堂號

古代,百姓家還有堂號,比如“同和堂”、“忠義堂”、“誠信堂”等,這些堂號常常寫到生意的招牌上,傢俱(比如裝糧食的布袋)上,甚至連入殮時燒的紙紮“牽馬小兒”的錢搭兒上都寫堂號兒,用意是以免先輩人名隨處出現。

民間文化:家族家譜的條條框框

二、家譜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包括譜序、族系概略、家傳行狀、行字表列、附錄後記等。追述本旅根源、演變、遷徒、字派、祖塋、祖產、家訓、家規和本族名人功績。家譜有手抄本,收藏於家或族長家中。另一種為打印本,分發每家一本自行保存。家譜一般30年或50年續修一次,也有隨時局變化而續修的。過去的家譜按照封建禮教的褒貶,規定有“六不書”,即棄親叛國、刑犯、敗倫、背義、雜賦不準入譜,嫁來之婦未生子也不入譜。新中國成立後,廢除封建禮教,家族觀念淡薄,即使編續,“六不書”已被打破。

三、祖譜

春節家家都祭祖,敬祖牌軸子。祖牌軸子是族譜的具體體現,上追至老祖宗。後來各輩亡故者均按軸子上排好的位置添上,後輩分門分支,軸子可只記載本門亡故先人。長輩在,下輩亡故人暫不能上軸子。亡故人一般三週紀念後才上軸子。

四、宗譜傳承

宗譜傳承實際是家世的延續與繼承。傳統上習慣於“子承父業”、“父債子還”天經地義,毫無非義。兒子多者平分家產,沒兒子者找近門“自己”過繼。“過繼”除近族外還有“外甥隨舅”、“侄兒隨姑”,也有“一門兩繼”。新中國成立前對“一門兩繼”的兒子,雙方都為零娶妻,生子各歸各家,各自立門戶。有女者可招“上門女婿”,女方要舉行大喜儀式,並簽訂手續。新中國成立前男到女家要隨女姓,所生子女也隨女方姓氏。舊時,在兄弟分家的財產分配上,舊俗往往請舅舅主持,舅舅說了算。新中國成立後,此俗仍延續一段時間,70年代後淡化。

民間文化:家族家譜的條條框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