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2通過“明日之子”大熱,引發家長對雙胞胎教育的熱議

BY2通過“明日之子”大熱,引發家長對雙胞胎教育的熱議

今年夏天,最熱門的綜藝節目,要數“綜藝教母”龍丹妮打造的音樂偶像養成節目——明日之子。原創力爆棚的張鈺琪、甜歌皇后洪一諾、人氣偶像BY2、天仙歌女馮希瑤,經過一夏天的蛻變,成功晉級“網紅級”歌手。

特別是新加坡雙胞胎組合BY2,2007年參加馬來西亞選秀大賽,獲得第二名並簽約唱片公司,2008年開始發行專輯。然而,10多年來一直“默默無聞”,彷彿被雪藏了一般。今年6月,姐妹倆參加“明日之子水晶時代”,以熱辣的舞姿和心有靈犀的配合,一炮走紅,成為炙手可熱的現象級選手,並最終在8月24日的決賽中獲得第三名。

BY2的成功,讓不少家有雙胞胎的家長津津樂道。而隨著節目的推進,關於雙胞胎家庭教育的討論也持續不斷。這不,小編所在小區的一對雙胞胎,就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

BY2通過“明日之子”大熱,引發家長對雙胞胎教育的熱議

人的智商性格都受遺傳的影響

小強和小華(均為化名)是一對雙胞胎。他們穿同樣的衣服,留一樣的髮型,都是一樣胖嘟嘟的小臉,走在小區裡,總是引來不少大爺大媽豔羨的目光。然而,幾年後,原本可愛的兄弟倆漸漸有了差別,哥哥沉穩文靜,弟弟則調皮搗蛋。

這讓小區的人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小時候長得很像的雙胞胎,在同一個家庭長大,一起接受教育,為何卻慢慢不像了,反而是小時候並不怎麼在一起的雙胞胎,長大後無論是性格,還是為人處事都變得很像。這是為什麼?”相信,不少雙胞胎家庭都曾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這個問題照樣困擾著科學家們。

1875年,英國社會學家、遺傳學家和生物統計學家Francis Galton提出這個問題後,立即引起了人們的共鳴,雙生子研究也就此展開,至今已持續風靡西方100多年。

雙生子就是我們常說的雙胞胎,有兩種類型:同卵雙生子(同一個受精卵分裂後各自發育,性別相同,遺傳特性和表型特徵也基本相同)和異卵雙生子(兩個卵子分別與精子受精而發育成的兩個胚胎,性別不一定相同,遺傳特徵和表型僅某些相似)。如今,雙生子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在心理學、行為學和醫學等各個領域。

在教育領域,雙生子的研究主要為人類智商的開發提供支持

我們知道,人的行為能力和思考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智商決定的。可智商又是什麼決定的呢?是先天遺傳,還是後天環境?科學家們對此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直到1990年,行為遺傳學家托馬斯·布沙爾與明尼蘇達大學的同事聯合發表了驚人的發現:不在一起生活的雙胞胎,其智商差異約70%與遺傳變異相關。更重要的是,同卵雙胞胎即便大部分時間不在一起度過,但在性格、職業興趣、業餘愛好和以及社會態度方面,他們成年後都表現得非常相似。

20多年過去了,雙生子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幾乎每一個可以測量的心理特質,包括智商、人格、藝術能力、數字能力、寫作能力、同理心等,均具有可遺傳基礎。這是因為我們的心理特徵反映的是大腦的物理結構,而我們的基因,則有助於這些物理結構的形成,所以完全不受DNA影響的心理特徵幾乎不可能存在。

BY2通過“明日之子”大熱,引發家長對雙胞胎教育的熱議

環境影響基因表達,併成倍放大

那麼是否意味著,智商的決定因素就是基因遺傳呢?

起初的研究似乎表明是這樣的。所有的雙生子實驗都得到一個共同的結論:雙生子的成長環境,幾乎不會影響他們成年後在智力和個性上的差異。

但接下來的實驗卻漸漸改變了這個結論。人們將環境的範圍擴大後,放在更加廣泛的環境中,實驗的結論則表明:父母養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研究人員調查了750對美國雙胞胎,分別在他們10個月和2歲大的時候,為他們做了心理能力測驗。對於10個月大的嬰兒,不論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如何,家庭環境似乎是最關鍵的變量。但到了2歲時,情況發生了改變。對貧困家庭的兒童來說,家庭環境的影響很重要,其心理能力差異的80%與家庭有關,遺傳學上的差異則幾乎不起作用;而對富裕家庭的孩子來說,遺傳學上的差異則成了關鍵,佔了所有心理能力差異的近50%。

由此可見,環境也可以影響基因表達。然而,什麼是環境呢?

在一般人看來,環境是外在的,與內在活動相去甚遠。但實際上,環境既可以是外在,也可以是內在的。外在環境包括光線、噪聲、熱量、食物,內在環境則包括激素、神經中樞和其他基因。兩者均可激活和抑制基因的表達。

並且,環境會讓基因表達成倍放大。

即使再微小的遺傳或環境優勢,環境都可以使其反覆放大,這種交互作用會反覆迭代,並伴隨一個人一生的發展歷程。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很多基因編碼並不會直接導致積極或消極的結果,卻可以讓個體對環境的敏感度提高,並最終由環境來影響其結果是好,還是壞。

因此,儘早干預並讓兒童的基因朝著好的方向發展,至關重要。

再回到小強和小華的故事。兄弟倆為何有了性格差異呢?問題還是出在家庭教育上。原來,兄弟倆在一起玩耍,免不了磕磕碰碰,媽媽就總是數落哥哥:你是哥哥,讓著點弟弟嘛。有了好東西,一般情況下兩人平分,可只有一份時,媽媽也總是傾向於給弟弟。

這讓哥哥漸漸覺得,媽媽似乎更加喜歡弟弟,而自己身上則有一份責任,就是照顧好弟弟。而弟弟則有恃無恐,總是跟哥哥爭搶。久而久之,這種差異就越來越明顯。

BY2通過“明日之子”大熱,引發家長對雙胞胎教育的熱議

好的越好,壞的更壞

很多家長認為,大部分人的小學都是玩過來的,因此孩子剛讀小學,成績並不太重要。

但他們忽略了:在孩子進入學校的第一年,他們所受的環境支持以及他人投注在他們身上的時間和金錢,就已經開始存在實質性的差別了。

心理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認為,一個孩子若能從一開始就進行良好的閱讀,或者所處環境便於他積累大量詞彙,那麼他便能讀得更多,學得更多,同時能夠與善於閱讀的同伴交朋友,從而讀更多的書,最終擁有更高超的閱讀能力。相反,詞彙量低的孩子閱讀速度緩慢,從閱讀中得到的樂趣也少,也不會構建一個更好的閱讀環境。

其結果就是,兩個孩子的智力差距會越來越大。

一項研究佐證了這個觀點。研究人員發現,由職業父母撫養長大的孩子,在3歲時可聽到或讀到約3000萬個單詞,他們的詞彙量也更加豐富。而工薪階層父母養育的孩子,在3歲時聽到的單詞為2000萬個左右,午夜非洲裔美國母親的子女,在3歲時僅僅能聽到約1000萬個單詞。同時,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也存在顯著差別,相對責罵而言,職業父母的子女所受到的鼓勵,遠遠超出了其他孩子。

有研究學者甚至做了家庭環境觀察評定量表,可以測量家庭提供給兒童的智力刺激以及支持的質量和數量。其中一些指標包括:1、父母與孩子交談的多少;2、能否接觸到書籍、雜誌、報紙和計算機;3、父母為孩子朗讀的頻率;4、父母帶孩子外出(比如去博物館)的次數;5、家庭的溫暖和友好程度。

按照這個測定,研究人員發現,由基因上毫無關聯的高社會經濟地位的父母收養的來自低社會經濟地位背景的孩子,其平均智商比其他未被收養的兄弟姐妹而言,提高了12-18分。

環境的影響,確實會改變智商。

研究人員還發現,一年級到五年級期間,平均智商為80分的兒童,其智商往往逐年減低約1.1分,而智商高達140分的孩子,其智商則通常逐年增加約4.5分。

在前面的那個故事裡,如果我們無視或忽略了小強和小華的這種差異,會有什麼後果呢?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有一則案例,或許可以提供參考——

有一對夫婦生了雙胞胎,都不想放棄工作,也不想請保姆,就只好奶奶帶一個,姥姥帶一個。3年後,夫妻倆把孩子接回來上幼兒園,卻發現兄弟倆在性格上已千差萬別。

哥哥由姥姥帶。姥姥當過老師,從小就注重孩子的禮貌、行為習慣培養。哥哥在家裡的作息時間很有規律,每天早上7點起床,晚上9點鐘準時睡覺。不管在家還是在外面,哥哥都會主動跟人打招呼,性格也比較陽光,小朋友們都喜歡跟他玩。

弟弟則從小跟著奶奶長大。奶奶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也是百般寵愛。結果,過度寵愛成了溺愛,弟弟性格暴躁,如果沒有順著他的意思,就會把東西扔得到處都是。弟弟吃東西的時候,也沒有自制力,十分挑食,有了好吃的,則會因為吃得太撐而肚子不舒服。

更要命的是,兄弟倆還互相瞧不起,看來以後得慢慢磨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