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細觀《清明上河圖》中的藥鋪 文

點擊收聽細觀《清明上河圖》中的藥鋪音頻.mp36:06

來自終南文苑


【語音版】細觀《清明上河圖》中的藥鋪  文/鄭學富

  《清明上河圖》細部之“趙太丞家”


【語音版】細觀《清明上河圖》中的藥鋪  文/鄭學富

  《清明上河圖》細部之“楊家應診”門前景象


【語音版】細觀《清明上河圖》中的藥鋪  文/鄭學富

《清明上河圖》細部之“劉家香藥鋪”


  在曠世傑作《清明上河圖》中,除了鱗次櫛比的屋宇和摩肩接踵的人流,還有幾處藥鋪,這些北宋末年的藥鋪既看病又賣藥,當時被稱為“安濟坊”或“病院”。

官醫開辦的“趙太丞家”

  北宋時期,政府對醫療行業發展十分重視,從藥材收購、檢驗、管理到監督中成藥的製作都有專人負責,為此還專門成立了負責藥品製造和經營的官方機構,即“熟藥所”,又稱“賣藥所”。北宋政和四年,根據尚書省的建議,“熟藥所”改名為“醫藥惠民局”,主要製造出售丸、散、膏、丹等中成藥和藥酒,這些藥物服用簡便、攜帶方便、易於保存,很受醫生和病人歡迎。

  在《清明上河圖》街市的最西面,有一處坐北朝南、面積較大的門面,大門上方懸掛一匾額,上書“趙太丞家”幾個大字。“太丞”即“太醫丞”,宋時為太醫局主管醫藥的官員,為從七品。大概這家藥鋪為趙姓醫官所辦,既是皇姓,又有官方背景,所以位置非常優越。

  “趙太丞家”大門左右兩側立有高大招牌,西面上寫“治酒所傷真方集香丸”,東面上寫“大理中丸醫腸胃冷”。“集香丸”和“大理中丸”均為中醫方劑名,前者為北宋“御藥院”方劑,後者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劑。據記載,“集香丸”具有消秋滯之功效,主治生冷硬物不消;而“大理中丸”可用於“脾虛胸膈痞悶,心腹撮痛,不思飲食”。

  “趙太丞家”門西還有兩塊招牌,但字跡不清,其中一塊有“五勞七傷”等字樣,另一塊似是“婦兒病不計利”之類的宣傳語。中醫所謂“五勞”指心、肝、脾、肺、腎五臟勞損;“七傷”指“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溼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恐懼不節傷志”。從這些廣告語可以看出,這位“趙太丞”擅長內科、兒科、婦科,而且“婦兒病不計利”,可謂杏林春暖、醫德高尚。

  《清明上河圖》細部描繪極為豐富,連“趙太丞家”室內的景象也有所反映。只見鋪內擺有櫃檯和藥櫃,前面設有鋪墊座椅,進門左側坐著一位懷抱小兒的中年婦女,旁有一女站立。中年婦女面前站立著一位男子,他正俯身觀瞧,似在為小兒診治,此人想必就是主治大夫“趙太丞”了。

  “香藥鋪”與診所

  宋代醫方推崇“香藥”,在由宋太醫局主編的《和劑局方》中,就常見丁香、檀香、麝香、乳香、沉香等香藥,當時各種《香譜》裡記載的香藥多達近百種。“香藥鋪”是宋時常見的一種藥鋪,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二“宣德樓前省府宮宇”一節中記述:“御廊西即鹿家包子,餘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藥鋪、居民”,卷三“相國寺內萬姓交易”中亦載:“殿後資聖門前,皆書籍玩好圖畫,及諸路散任官員土物香藥之類”。

  《清明上河圖》中就有一家“香藥鋪”,位於“趙太丞家”東面不遠的十字路口處。鋪門前高高地豎著一面招牌,上書:“劉家上色沉檀楝(棟)香”,最下面的“鋪”字被一獨輪車所擋,大門上方橫匾額上也有一行字,但是不甚清晰,唯“沉檀”“丸散”“香鋪”幾個字依稀可辨。從門前車水馬龍,人群熙熙攘攘的情形看,此店是一家規模較大的藥鋪,以大宗批發為主,兼營零售,生意十分興隆。

  北宋京城的民間診所也遍佈大街小巷,如《東京夢華錄》卷三“馬行街北醫鋪”中寫道:“馬行北去,乃小貨行時樓,大骨傳藥鋪,直抵正系舊封丘門,兩行金紫醫官藥鋪,如杜金鉤家,曹家獨勝元,山水李家口齒咽喉藥,石魚兒班防禦,銀孩兒栢郎中家醫小兒,大鞋任家產科,其餘香藥鋪席,官員宅舍,不欲遍記”。

  《清明上河圖》裡,在“劉家香藥鋪”北面的東西大街上有一處門面,門前立有一塊大招牌,上書“楊家應診”,此處應是一位楊姓大夫開的診所。門前一人站立,似乎在迎接前來就診之人,服務之熱情可見一斑;大門外還有兩人正在交談,像是大夫在送一位剛剛於此就醫的病人;右側一位老者牽引著一個孩童正在去藥鋪就診,他前方一輛馬車則拉著一位病癒者回家。

  《清明上河圖》中除了藥鋪,大街上還有一些擺攤設點叫賣膏藥的人,這些場景直觀反映了北宋城市的醫療狀況,為後世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