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檢查出腸息肉,會變成腸癌嗎?

如果體檢時被查出身體的某個部位長了息肉,相信多數的人都會緊張和糾結!緊張的是,這個“不速之客”是良性還是惡性的呢?糾結的是,到底要不要切掉呢?

體檢檢查出腸息肉,會變成腸癌嗎?

有些息肉,可能就是腫瘤的前期徵兆,也有些可能是良性的,不用過多在意。

什麼是息肉?

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多餘腫物,是身體正常結構上多餘出來的“贅肉”,上到鼻腔、聲帶,下至直腸、宮頸,都可能長息肉。雖然長息肉的真正原因尚不明確,但可能與激素水平、慢性刺激、遺傳等有很大關係,比如飲食習慣、長期便秘、慢性炎症等。


體檢檢查出腸息肉,會變成腸癌嗎?


那麼哪些需要提高警惕?該如何治療呢?

腸息肉:越早切除越好

腸息肉是腸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變。

一般而言,腸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類。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與腸癌的發病關係不大。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當然,腺瘤性息肉是否癌變還與患者年齡,息肉數量、大小有關。

體檢檢查出腸息肉,會變成腸癌嗎?

一般來說,單個、兩個息肉癌變概率不高,但數量越多,癌變機會越高;息肉越大癌變率也越高。1釐米以下的息肉癌變率為1%~3%;1釐米~2釐米的息肉,癌變率為20%;2釐米以上的息肉癌變率則為50%。一般情況下,發現有腸息肉,應儘早切除,以免帶來一些其他疾病,甚至於惡化成大腸癌。 但是,多數腸息肉患者沒有臨床症狀,只有很少一部分會出現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數增多、便秘、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異常。因此,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就應立即到醫院做腸鏡檢查。如果發現腸息肉,可通過內鏡切除,再送病理檢查,明確治療。此外,因腸息肉易復發,一定要定期複查。平時多食用蔬菜水果,遠離菸酒。對於有家族史的人群,應該2年至3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


胃息肉:切不切看病理

胃息肉也大概有兩種類型,即炎症性(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體檢檢查出腸息肉,會變成腸癌嗎?

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擁擠的、增生旺盛的胃腺體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變率可達30%~58.3%,被人們稱“癌前病變”。

增生性息肉也叫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屬於胃腺體增生延長,排列比較紊亂,腺體之間有較大的空隙,有的中間夾有未成熟的細胞,絕大多數無不典型增生,癌變率只有0.4%左右。

首先要做活檢病理證實息肉是腺瘤性息肉還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則上需要切除治療(可以選擇胃鏡下治療),以絕後患。

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據病因,採取相應措施:

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增生性息肉,需要根除;

炎症性息肉體積比較大的直徑>2cm者,也建議切除。

由於胃息肉容易復發,切除後,要在3-6個月複查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