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文史|黃河故道:一方水的胸懷(2)

解讀黃河故道的人文精神


歷史上,黃河流域曾經長時期作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搖籃。而頻繁的災害,也使黃河被稱為“中國的憂患”。近年來因為風沙問題越來越嚴重,這條“母親河”的源頭已被荒山大圍斬,風沙處處。有專家沉痛地指出,人類違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濫砍濫伐,是破壞黃河水源的主要原因,它或許會致使這個具有數千年曆史的生態系統面臨崩潰,在將來的某一個世紀,某一天,它將很有可能讓我們的“母親河”,成為人類文明破壞下的一處最為驚心動魄、最能發人深省的遺址。當然,這只是預言。但這近似於無稽的預言,卻正是大自然長鳴的警鐘,它時刻給予我們警醒和反思。

不過換一種思維方式,從“多難興邦”的角度看,正是黃河頻繁氾濫成災的特點,造就了中華民族“居安思危”的性格,中華文明也從燧人氏鑽木取火、大禹治水導河入海等的艱難奮鬥中開始了。可以說,黃河對於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和引導中華文明走向方面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大風起兮沙飛舞,一年四季都喝土。狂飆捲走茅屋頂,沙湮田壟禾苗枯。”這曾經是黃河故道人的哀嘆。當年滔滔的黃河轉頭北徙,雖使故道百姓擺脫了決口氾濫的天災,但它留下的卻是風沙、鹽鹼、澇災肆虐的惡劣環境。解放前和解放之初的黃河故道,到處是背河窪地,人稱“老鹼窩”。鹼性大,種啥啥不成。那時家家的生活,一個字:窮!吃不上飯,揭不開鍋,是常事。拖家帶口,出外逃荒要飯,誰家沒有過?改革開放前夕,商丘境內136公里的黃河故道沿線兩側鄉村,還幾乎是商丘低收入人口最集中的一條“貧困帶”。然而近年來,黃河故道人依託政策,搶抓機遇,令這條“貧困帶”煥發出勃勃生機。

“東風夜放花千樹,俏在叢深一笑中。”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世人編織了一個美麗的夢,商丘寧陵“梨花源”則把這樣一個美夢變成了現實。1999年4月份,經全省20多家旅行社經理及有關專家考察論證,寧陵縣石橋鄉被省旅遊規劃局定為萬畝生態旅遊景區。目前,香都寧陵已成為黃淮大地上新的旅遊熱點,美麗的自然景觀和淳樸的風土人情,讓你流連忘返。

日前,位於商丘黃河故道旁的民權縣王公莊村,一條振奮心靈的消息不脛而走:中央電視臺2010年春節聯歡晚會總導演金越和策劃人員等一行7人考察了民權縣王公莊“畫虎村”,挖掘虎文化,並有意邀請“民權虎”上春晚舞臺。“看到農民畫家畫的虎,完全超越了我的想象。王公莊的畫作題材不但豐富,而且藝術水平很高,他們有著各自的繪畫方法和技巧,形式各樣,風格獨特,並且虎毛的質感看起來非常好,有一種大師級的風範。”金越說。

中國有句老話,叫“虎落平原被犬欺”,而商丘民權王公莊人卻讓“虎嘯平原”的悖論成為真理。誰能想到,曾經的一群農民漢子,他們一度臉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卑微的身影曾經起伏在烈日下的田間地頭,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他們粗糙的雙手曾經扶過犁把,握過鋤頭,夢想春華秋實。然而,在這個文化創意時代,他們卻拿起了畫筆,將“虎”引進平原,引進王公莊,將“虎”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道路上,率先實現一座村莊的崛起。

“我家黃河邊,學過百靈叫,聽過黃河哭,敢哭敢笑敢憤怒……”黃河故道人當初唱著這樣的難歌逃荒在異地他鄉。如今新一代故道人,他們氣質中表現出來的精神,正是千百年來作為“母親河”的黃河潛移默化給他們的一種黃河精神:百折不回,永不言棄,即便是屢遭困厄,也要從困境中看到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