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天元區:吹響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的號角

紅網時刻株洲4月21日訊(通訊員 張媛 鄧濤)“非常感謝天元區對瀘溪縣特色農產品消費幫扶!”近日,湘西州瀘溪縣農業農村局來到株洲市天元區農業農村局送錦旗。去年,天元區制定瀘溪縣特色產品消費幫扶方案,幫助瀘溪縣武溪鎮銷售了200餘萬元的農產品。

這只是天元區扶貧工作的一道縮影。去年,天元區主動抓特殊困難戶幫扶,出臺貧困邊緣戶幫扶政策,發動黨員幹部進村入戶、精準識別、精準幫扶,進一步鞏固已建成的全面小康社會成果。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聽,在這個特殊的春天,新區的衝鋒號角已經吹響!

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

2019年4月,扶貧幹部楊伏初帶著區委、區政府領導的重託,扛著行李、扛著責任走進了瀘溪縣武溪鎮,負責工業和招商引資工作,協助脫貧攻堅。

來的第一天,楊伏初就開始走村串戶進行摸底。“真的很窮,村民一天吃兩頓飯的日子常有。”楊伏初感慨:“很多優質的農產品被深埋在大山裡,根本走不出去。”

在楊伏初的工作日記上,他寫下了來武溪鎮的第一個小目標——助農銷售。

得知情況後,天元區相關部門聯合起來,針對武溪鎮農產品特色制定消費幫扶方案,倡議全區各機關、企事業單位購買武溪鎮農產品。“這一次,天元區上下一‘吆喝’,幫武溪鎮賣了200餘萬元的農產品。”楊伏初開心地說。

去年,天元區還撥付了110萬元對口幫扶資金到武溪鎮,並抽調8位優秀教師去瀘溪縣支教,組織社會愛心機構紫軒堂傳統文化交流中心前往武溪鎮開展教育幫扶活動。今年,天元區將加大對武溪鎮的幫扶力度,在區內設立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產銷點,促進扶貧地區產品的銷售。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茶陵縣扶貧經驗的楊伏初很清楚這個道理,“產業扶貧才是長久之計”。去年8月份,他邀請新區3家企業來武溪鎮,其中株洲市紫金科技有限公司和株洲天瑞精密鈑金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就業務合作等工作進行了對接。

讓“兩不愁”真不愁,使“三保障”有保障

天元區於2017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建檔立卡貧困戶,但仍然存在家庭困難戶。

去年以來,該區扶貧辦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和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夯實工作舉措,讓“兩不愁”真不愁,使“三保障”有保障。

今年58歲的陳志雲,早些年憑藉嫻熟的泥瓦匠手藝在外務工,收入還不錯,一人撐起整個家庭。2009年,他腰部不慎骨折,下半身癱瘓。

陳志雲受傷致困,很快就被他家所在的雷打石鎮先鋒村動態監測到。改造家庭無障礙設施、安排公益性崗位……一系列幫扶政策紛至沓來。

“政府幫一把,自己也要加油幹!”在政府工作人員的幫扶下,陳志雲和他的妻子一起打掃石三門驛站。

“11年來,這是我第一次靠自己的勞動掙得了工資,以後我會更加努力地工作。”仲春四月,陳志雲坐著電動輪椅,提著水桶,笑容燦爛。

一年來,天元區通過全覆蓋摸排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大力實施教育幫扶、醫療幫扶,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截至去年年底,天元區對五保戶等困難群體免費進行戶廁改造,基本實現無廁所戶、旱廁戶清零;摸底全區共有“邊緣戶”,目前已經錄入系統實行動態管理,下一步將精準識別“邊緣戶”,讓農村困難群眾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了學等。

天元區加大了對殘疾人的困難幫扶。據該區殘聯數據,截至2019年底,天元區共有4838名殘疾人,其中農業人口2546人,危房改造已全部到位。60歲以下未在敬老院、福利院居住的殘疾人就業率為38.24%,未就業殘疾人生活主要來源主要依靠家庭成員供養和社會福利。

2020年,天元區將按照工作部署,全面核查全區困難群眾保障政策落實情況,劃定天元區“相對貧困線”制定幫扶政策,落實黨員幹部聯戶幫扶、精準幫扶工作,切實做好扶貧幫困工作。

讓產業成為經濟薄弱村的“發動機”

4月16日,三門鎮白石村的菊花基地裡一片生機盎然。綠葉中,63歲的陳秀英正忙著打理菊花的新芽。“現在我有菊花基地的股份收益、菊花收益和勞務收益,每天都能收入100多元。”

去年,白石村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採取農戶以土地或貨幣入股的形式,參與到金絲皇菊的種植,走出一條以“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的特色農業之路。

“截至2019年12月,包括廠房、烘乾機、土地流轉費和支付農民工資等,總投入已超過130萬元。”白石村第一書記馬小勇介紹,去年共收穫了5230斤的幹菊花,按照合作價位300元/斤,總產值可達156.9萬元,可實現利潤37萬元。

近日,天元區農業農村局經實地審核,擬將白石村菊花種植項目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扶持資金扶持的第1個項目入股25萬元。

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做好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幫扶工作,產業是關鍵。天元區聚焦深度經濟薄弱村精準發力,各村千方百計通過產業發展促進村民收入穩步提升,產業經濟成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天元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緊緊圍繞深化農村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產業化,創新機制,強化管理,加快提升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提高村級政權自我保障、服務群眾、穩定農村的能力,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