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

上大學時,我鄰座的同學,每次上英語課都在看小說,我問她:“你為什麼不聽課?”她說:“我以後又不嫁給外國人,學英語有什麼用啊。”仔細想想,她說的還挺有道理。

“有什麼用”已經逐漸成為我們拒絕做一些事情合情合理的理由。

因為沒用,所以不做。

可生活中的每件事,真的要有用才去做嗎?

就像讀書這件事,當問起“你為什麼不讀書”這個問題,答案大概都逃不出下面幾種:

“我又不當作家,讀什麼書啊。”

“現在又不上學考試,我已經不需要讀書了啊。”

“一天到晚忙都忙死了,哪來的時間讀書。”

“這年頭誰還讀書啊,每天微信、微博都讀不完,哪有功夫看書啊。”

過去,我們讀書是因為它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不得不讀。人只有從“無知”跨越到“有知”,才更加顯得有文化;只有從“目不識丁”升級到“學富五車”,才更加顯得有價值。從古代的科舉制度到今天的高考制度,拼的一直都是知識。所以,在我們的傳統認知中,讀書的目的和意義是為了獲取知識,獲取更多、更廣、更深的知識,而如果在當前的工作和生活中,不需要某些知識時,我們便認為根本沒有讀書的必要。

如今,通過互聯網,我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更廣,速度變得更快,成本變得更低。當我們想要找一本書時,過去的做法通常是跑去距離最近的書店,在茫茫書海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書。可是,今天當我們想要找一本書時,掏出手機幾秒鐘就可以搞定。互聯網讓信息的獲取變得更加快速,以獲取知識為目的讀書,變得成本非常高,因為搜索引擎可以更快、更準地滿足我們或許知識的需求。

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

圖源網絡

那麼,在今天,我們讀書的意義在什麼地方?

1、通過讀書走出認知盲區

英國一位愛閱讀的女孩Ann Morgan在一次演講中,講到自己很愛閱讀,但是有一天忽然發現,她的書櫃裡只有英國和北美作者的書,沒有其他更多國家的譯本著作。她忽然之間覺得,她從書中所瞭解的世界還太小,於是在網上發了一篇博客,表達了她想要閱讀全世界的故事的心願。接著,亞洲、非洲、澳洲等等來自不同洲、不同國家的人看到這篇博客,紛紛為她郵寄了自己國家的經典著作,甚至還有不少人為她將本地的經典著作特意翻譯成英文寄給她。

在她讀過了越來越多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故事後,她感慨說“自己曾經認識的世界是那麼的小,很多認知都還在盲區當中”。所以,讀書是瞭解不同地域、不同人情、不同風俗的一個窗口,它能帶我們走出自身對世界的認知盲區,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全面和真實的世界。

2、通過讀書升級思維

斯坦福大學曾提出:教育的真正意義是構建思維,而讀書作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論年齡、層級、地域,當我們捧起一本書時,自我教育就已經拉開了序幕。

很多人認為讀一本書就是要把這本書中的內容記住,或者從中學到一些知識和方法用於實踐,否則讀書就沒有意義。其實,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都有過這樣的感觸:即使再認真得讀一本書,所能被記住的內容也只有很少一部分,甚至很多時候,根本不能理解書中所講的到底是什麼。即便如此,書還是要讀的,就像我們吃飯一樣,一頓飯吃下去的米和菜,帶來不了什麼大的改變,但是它們卻不斷的給我們提供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和營養,時間久了,身體的健康程度就會向我們證明,每頓似乎看起來不重要的飯,到底對我們有多重要。讀書也是同樣,每讀過一本書,不管記住沒記住,不管有沒有用,不管理解沒理解,只要讀過了,就會給我們的思維帶來影響,改變我們的氣質,時間久了,思維的改變與升級會在某個時刻突顯出來。所以,不要害怕因為記不住而不去讀書,持續的讀書是營養積累的過程,終有一天它會讓我們看到與眾不同的自己。

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

圖源網絡

3、通過讀書健全自我人格、提升交際能力

關於“人為什麼非要讀書”這個問題,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齋藤孝專門寫了一本書來回答這個問題。在齋藤孝看來,讀書最大的兩個價值就是為自我人格形成提供精神食糧,以及為良好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

每一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都要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會在心裡構建屬於自己的世界。這樣一個自我構建的過程,是一個重要且非常快樂的過程,閱讀則是創造這個過程的關鍵。

說到閱讀和交際能力的關係,就不得不說奧美當年的一條廣告:《我害怕閱讀的人》,其中寫道:我害怕閱讀的人,一跟他們談話,我就像一個透明的人,蒼白的腦袋無法隱藏。或許你曾經有過坐在飯桌上,急忙融入不了大家交談的話題;曾經面對孩子提出的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不知道如何回答。這些尷尬的境遇,都是源於視界的狹窄,因為還沒有看過更大的世界,沒有足夠的信息儲備,所以在社交場合中,總會格格不入。

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

圖源網絡

讀書有怎樣的好處,不必多言,但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不讀書也沒有什麼壞處,因為可以用行萬里路來彌補。我曾經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每年都會安排至少三次的旅行,但後來我發現,這些旅行,除了留下了很多簽到打卡一般的照片之前,其他什麼都沒有。

每走到一個地方,特別是歷史古蹟,我從來都不關心背後的歷史故事,也從來沒有認真觀察和了解過當地風情,就是一路走馬觀花,吃吃喝喝,拍拍照片。其實,與其說我不善於觀察,不如說還是缺乏文化底蘊,因為讀的書太少,看風景、看古蹟、看風俗,看得都只是表面,看不到背後的故事,更喚不出深度的思考。

電影《羅馬假日》裡有一句經典的臺詞: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行走是讓身體置身於外面的世界,讀書是讓靈魂搖曳在成長的軌道,如果不讀書,如果沒有足夠理解這個世界的能力,如果沒有足夠的審美去欣賞這個世界,那麼,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