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保”不是“撒胡椒麵”,小微企業和困難人群是政策重點

■ 觀察家·關注“六保”系列評論

“保”字的價值就在於強調對困難企業、困難人群的兜底。

疫情引發的震盪仍在持續。即便中國通過高效防控已儘量縮短了戰線,但經濟和社會層面的“抗疫戰”,在未來一段時期還將持續。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六保”目標,提供了一個座標軸,是各級政府在政策調整上的參照系。

需要注意的是,疫情對市場主體、就業者、求職者的衝擊大小並不相同,呈現出一定程度上的“馬太效應”,強者損失有限、弱者困難重重。這種不平衡的狀態,也恰恰體現出“保”字的意義所在。換句話說,從中央到各級政府在制定政策時,不能撒胡椒麵、均勻用力,而是向最困難的領域、最困難的企業、最困難的民眾傾斜。

“六保”當中,“保就業”仍是重中之重。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同比上升0.7個百分點,這意味著相較於疫情發生前,我國失業人口多出了560多萬人。其中,農村外出務工人口失業率上升將更為明顯,而他們也更容易出現生計困難。

疫情期間,雖然線上服務業恢復和發展較快,但農村困難人群就業主要集中在接觸性服務業。數據顯示,我國3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中,只有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和金融業為正增長,但整體同比下降高達9.1%。這意味著IT和金融行業在疫情中依舊是“金領”,但大量藍領卻很可能已經失去了工作機會。

甚至隨著疫情期間新技術的應用與成熟,互聯網服務業將會替代部分生活性服務業,即部分原來在實體經濟人口就業將被替代而面臨結構性失業。如不對此高度關注和應對,可能會導致“小微企業減少—失業率提高—收入下降—消費收縮—市場萎縮—中小微企業進一步減少”的滯脹狀態。這種狀態下,農村部分家庭會因“疫”返貧,還會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生活困難人群。

為了能夠有效實現脫貧目標,從宏觀上看,應當防止農村生活困難人群規模擴大,避免產生新的城市困難人群。以此而言,農民工、城市低收入者與小微企業命運相通。這也需要注重經濟整體性思維,穩住中小微企業,擴大消費內需,鼓勵創業和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具體建議如下:

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多管齊下、精準施策,積極支持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地方政府要落實產業園區等免除中小微企業的租賃費用;根據企業的復工情況,對就業較多的中小微和製造業企業,減免上半年社保繳納。中央政府加大財政補貼,減免上半年中小微企業貸款利息,到期貸款展期半年,併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應儘快形成競爭性的土地資源市場配置方式,允許符合條件的農村土地進入市場以增加就業。

加快農村土地的改革,一是一些荒地、坡地應當放開讓農民創業,農民可以建設有關創業設施,自己給自己創造工作機會;二是農民可以用自己的宅院和邊角耕地等,投資改造搞農家樂、養殖種植特色產品、農產品加工等,政府要放寬土地使用用途和層數等限制;三是放開農村多套宅基地家庭宅院、進城人口的宅地和耕地、農村其他建設用地等的城鄉交易、入股和抵押。

因為只有交易,城市居民和投資者的資金才能流入農村,發展農場、增加人氣、擴大消費,從而盤活土地、增加農村的就業機會。

而財政政策也要更積極,穩住“消費—就業—收入—消費”正循環。與投資刺激相比,財政政策能夠直接、及時支撐住消費,挽救服務行業和中小微企業,這是“就業—收入—穩消費”的基礎。

建議中央和各地財政增加赤字,加大債務,用於直接向農村和城鎮中生活困難、失去工作的家庭人口發放消費券、補貼等,使其在市場上直接支出來刺激消費。對城市居民,特別是困難人群,減免其住宅、汽車、個人創業貸款的利息,還款可適當展期。

“還錢於民”政策簡單、實在,可以有效幫助困難人群渡過難關。保住民生,再談未來。

□周天勇(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原副院長)

□侯啟緣(中央黨校研究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