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時期二子奪嫡,沒參與奪嫡的三子李治是如何“漁翁得利”的

唐太宗晚年,宮廷之中出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這就是立太子之事。因為這是個關係到後繼統治者的大事件,所以這個問題也成了千百年來困擾皇室家族的最棘手的問題。

唐太宗一生共有十四個兒子,他與長孫皇后生有三個兒子:長皇子李承乾、次皇子李泰和三皇子李治。太宗對這三個兒子,一直都是寵愛有加。尤其是對長皇子承乾,更是十分的疼愛。

皇子們為了成為太子,可以不惜代價地進行著爭奪,根本就不會念及骨肉親情。唐太宗深知立太子的利害關係,所以,他早早地便立了長子承乾為太子,並且還認真地按照皇帝的標準來培養他。可見,唐太宗對承乾寄予了多麼大的期望。

唐太宗時期二子奪嫡,沒參與奪嫡的三子李治是如何“漁翁得利”的

唐太宗

可是,即便是這樣,也還是沒有辦法避免皇位的爭奪。由於唐太宗十分疼愛長孫皇后,因此他對長孫皇后生的三個兒子也是愛屋及烏,十分疼愛他們,並且還把他們帶在身邊親自撫養教育。

李承乾天資聰慧,機敏過人,深得唐太宗的喜愛。唐太宗一直以為李承乾是個治國的人才,好好培養一定會有所成就。於是,他便給李承乾請了最好的老師教他讀書識禮和經世治國;並且還讓太子處理政務,以此來鍛鍊他處理政務的能力。

太子李承乾也竭盡全力地完成了父親交給他的各種任務,唐太宗對太子的表現還是比較滿意的。當唐太宗出巡時,便把太子留下來看管國家,同時,他還在大臣面前誇獎太子有自己的樣子,以此來樹立太子的威信,也使得朝中大臣對太子頗為敬重。

太子看到父親這樣地看重自己,朝中大臣對自己又是敬重有加,以為自己的太子之子已經坐穩了,於是就飄飄然起來。在以後的日子中,他便整日地遊手好閒,吃喝玩樂也是樣樣精通。

太子有個怪癖,就是喜歡突厥文化。於是他便叫人修建了突厥人住的帳篷和房屋,並且還命手下的人穿著突厥人的服飾。更離譜的是,他還一個人直挺挺地躺在地上,讓穿了突厥衣服的手下為裝死的自己哭喊、號叫,因而把唐宮搞得烏煙瘴氣。唐太宗知道這件事後,對太子失望至極,便派東宮的大學問家孔穎達、于志寧和張玄素等人前去勸導太子。

唐太宗時期二子奪嫡,沒參與奪嫡的三子李治是如何“漁翁得利”的

太子這種有失儲君風範的品行,使得太宗皇帝十分的失望。之所以並沒有馬上廢黜他,是看在他年少無知,又是長皇子的分上。同時太宗也希望他能夠悔過自新,所以才只是教訓了太子一番,而沒有立即廢除他。

但是,太子非但沒有領會父王的心意,反而以為太子之位是板上釘釘的事,父王也不會輕易易儲。所以,對於之前的教誨太子早已經拋之腦後,當他一回東宮就又被身邊的人引入歧途了。

李承乾表面上裝作認真悔改的樣子,暗地裡卻將勸導之人打得半死。唐太宗對太子的所作所為十分惱怒,但一時間也沒有辦法。唐太宗對太子承乾抱的希望很大,所以太子的墮落給他的打擊也很大。

見此情形,在貞觀十年前後,太宗皇帝開始產生了易儲的念頭。他又把目光停留在魏王李泰的身上。唐太宗的二兒子魏王李泰,看到哥哥這樣不爭氣,認為機會來了,於是便動起了歪腦筋。此時,他已經對太子之位有些虎視眈眈了。

在此時,李泰做了兩件事,第一件就是不斷地去討好唐太宗,他知道唐太宗喜愛文學,於是,便認真地學習文學以及治國方略,唐太宗看了很是歡喜。

第二件事就是禮賢下士。唐太宗對人才極為愛惜,魏徵反覆地頂撞唐太宗,唐太宗卻也總是接受他的建議,並稱他是自己的一面鏡子。李泰把父親的這些愛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唐太宗時期二子奪嫡,沒參與奪嫡的三子李治是如何“漁翁得利”的

李泰

此外,為了博取唐太宗的好感和信任,李泰還網羅了天下有才之士編寫了《括地誌》呈獻給唐太宗。唐太宗高興極了,認為二兒子是個可造之才,將來有希望接替太子的位子。於是,便在朝廷裡不斷地提高李泰的聲望,想以此取代大兒子承乾。

此時,魏徵認為唐太宗這樣做是不對的。李泰在平日裡就結黨營私,還不斷地排除異己,這樣的一個人怎麼能夠做太子呢?於是,魏徵和褚遂良一商量,決定聯合起來對唐太宗進諫,希望唐太宗能夠停止對李泰的提拔。冷靜下來的唐太宗也回來想起太子承乾的種種好,便又寄希望於承乾,希望他能夠改掉惡習,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當李泰看到唐太宗對自己的態度不如之前好了,就知道事情已經起了變化,於是,他便加緊了奪位的步伐。李泰拉攏駙馬柴令武、房遺愛、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做自己的幕僚。此後,他還威逼利誘大臣,企圖逼迫唐太宗立他為太子。

此時,太子承乾並沒有因為唐太宗對他的容忍而有所改變。他沒有改掉胡作非為的行為,依然是終日飲酒作樂。唐太宗對承乾也由失望轉為了絕望。

唐太宗遙望昭陵,對死去的長孫皇后頻頻問道:“面對這樣一個不爭氣的兒子,我該怎麼辦啊?我如果廢了承乾,是對不起皇后你啊!我如果不廢他,那是對不起大唐江山社稷啊!我該何去何從啊?”說著說著,唐太宗便老淚縱橫了。

唐太宗時期二子奪嫡,沒參與奪嫡的三子李治是如何“漁翁得利”的

後來,經手下人的提醒,承乾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他便串通了自己的叔叔李元昌、吏部尚書侯君集、中郎將李安儼等官員打算謀反,直接取代自己的父親稱帝。當然,此時的李泰也一直沒有閒著,更是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他的奪位計劃。由此可見,一場宮廷政變一觸即發。

然而,最為可笑的是,還沒等到承乾和李泰動手,齊王李祐便率先造起反來。李祐與李承乾差不多,也是個遊手好閒的人。當唐太宗得知消息後,十分氣憤,將李祐關進了大牢,並交由刑部進行審問。

後來,當唐太宗知道了李承乾要謀反的事情後,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於是,他趕緊將案子交給了最信任的老臣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來進行審理。結果,證據確鑿,由不得唐太宗不信。

唐太宗氣癱在龍椅上,你們既然起了謀反之心,我就要給你們點兒顏色看看。一氣之下,唐太宗廢了太子李承乾。這個時候,武媚娘也為唐太宗感到寒心,同時也更加佩服他的果斷與堅決。同時,她也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宮廷之戰就是你死我活,一旦鬥爭就只能是鬥到底,沒有任何回頭路可走。

後來,唐太宗想立二兒子李泰為太子。但是,老臣長孫無忌卻堅決反對。因為李泰是長孫無忌看著長大的,這孩子從小就愛耍心眼、捉弄人,對下人總是橫挑鼻子豎挑眼。李泰長大後,表面上對長輩們畢恭畢敬,事實上卻在朝中安插自己的勢力,排擠元老。長孫無忌認為李泰陰險狡詐,不可以立為儲君,一旦李泰得勢必定會使朝廷大亂。

唐太宗時期二子奪嫡,沒參與奪嫡的三子李治是如何“漁翁得利”的

可是,唐太宗卻不這麼認為。他對大臣們說:“昨天李泰在我的懷裡說‘我能成為父皇您的孩子,是我的福氣啊!我有一個孩子,等到我死的時候,就將他殺死,讓位給我的弟弟晉王。’有誰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呢?我看他也實在可憐啊!”

這時,褚遂良一聽,便對唐太宗說道:“皇上啊,您覺得他可憐,微臣倒覺得他可怕呢!您試想一下,等到皇上您駕鶴西去了,魏王就會佔據天下,他還會殺了他的愛子,傳位給晉王嗎?以魏王的言行來看,你要先立魏王就要先妥善安排好晉王。不然,魏王恐怕會先向晉王下手啊!”這話一語中的,長孫無忌憋了很久的話終於被褚遂良說了個痛快。

唐太宗不是不知道這裡面的利害關係,只是他不願意去接受這個現實。就在唐太宗商量著怎麼處理李泰的時候,李泰也沒閒著,他怕唐太宗立李治為太子,就去找弟弟李治,威脅他說道:“你和李祐的關係不錯,現在太子和李祐都因為謀反被處決了,你難道就不害怕嗎?”

李治本來就是個膽小怕事的人,聽到哥哥這麼一說,大氣都不敢出了。之後,李治就終日愁眉緊鎖,悶悶不樂。唐太宗覺得李治有些奇怪,便詢問起他來。

李治將實情和盤托出後,唐太宗愣了好半天,心想:李泰竟然跑到弟弟那裡去威脅他,真是太讓我失望了。後來,唐太宗想來想去,還是立了李治為太子。

其實,李治對於做太子的事情想都沒想過,他不像其他皇子那樣對權位感興趣,他更加喜歡舞文弄墨。在李治的身上,文人的氣質太濃郁了,他善良、敏感、柔弱、不喜爭功。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可以說唐太宗對李治並不太滿意。他太瞭解這個兒子了,他寬厚、仁愛,但是不夠果決,他滿腹經綸卻缺少雄韜偉略。但是,他是長孫皇后的兒子,只有這一點就夠了,其他是可以慢慢培養的,唐太宗也只能這樣來安慰自己。

唐太宗時期二子奪嫡,沒參與奪嫡的三子李治是如何“漁翁得利”的

唐太宗知道李治在朝中沒有兩個哥哥有聲望,平日裡他又很少與大臣交往,因此大臣們多半是不願意臣服於他的。於是,唐太宗想了一個辦法,讓大臣們臣服於李治。

這一天,唐太宗將大臣們召到了兩儀殿中。在兩儀殿內,唐太宗對大臣們說:“我的兒子做出這樣荒唐的事來,我實在沒有臉見諸位愛卿了。”說著便拔出劍來就要自裁。這下可嚇壞了左右的大臣,他們急忙跑上前去阻攔。其實,這是唐太宗能夠想到的。當時,長孫無忌就在唐太宗的身邊,他握著唐太宗的手腕不讓他動。於是,唐太宗便將劍指向了李治,長孫無忌是何等聰明的人,立即知道了唐太宗的意思,於是就說道:“皇上,請您明示吧!我們都聽從您的吩咐。”

這時,唐太宗放下劍對大臣說道:“我想立李治為太子,你們看怎麼樣啊?”長孫無忌一聽這也沒什麼不好,反正也是自己的親外甥;雖然李治沒有唐太宗的英明,但總歸還是有些德行的;況且他雖沒有治國之智,卻有用人之明。長孫無忌第一個就表示了贊成,其他大臣見唐太宗決心已定,也就沒什麼話可說了。

唐太宗見狀,對李治說:“大臣們都願意擁護你,你還不謝恩?”李治這才急急地給大臣們叩頭。幸運之神就這樣降臨到了李治的身上,一個沒有想過要當皇帝的人,卻在“鷸蚌相爭”之下,坐享了“漁翁得利”的碩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