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黃巾起義而成三國序幕而清末地方團練為何無法形成割據政權?

今天探討一個問題,漢末黃巾起義而成三國序幕而清末地方團練為何無法形成割據政權?

漢末黃巾軍起義朝廷為了鎮壓起義允許諸侯起兵勤王,最終導致軍閥割據的形成也為三國時代拉開序幕。而清末太平天國起義,清廷為了鎮壓起義也只好允許地方自辦團練,但為何叛亂平定後沒有形成軍閥割據局面?清廷反而可以控制大權在握的封疆大吏?

曹操則可以因此有機會登上歷史舞臺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曾國藩則主動的遣散軍隊,刊刻家書四處宣揚自己的忠孝節義,難道他真的不想做皇帝嗎?難道真的是曾國藩比曹操覺悟高?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何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漢末黃巾起義而成三國序幕而清末地方團練為何無法形成割據政權?

漢代黃巾軍對比清末太平軍會發現很多相似的地方,史書上都會講大背景是,皇帝昏庸、朝廷腐敗、全國水旱頻仍,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因此在誰誰的帶領下發動起義,無比的正義和賦予反抗精神。但是這種在每個時代的末期都會出現的套話是真相嗎?

開始於東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是歷史上規模浩大的一次宗教起義。朝廷為了平定叛亂將部分刺史改為州牧,讓其擁有地方軍政之權,便於有效進剿黃巾軍。而下放權力,助長地方軍擁兵自重,各群雄互相攻擊,逐鹿中原,甚至東漢皇帝在軍閥手中如同無物,所以黃巾起義是促使東漢滅亡的導火線,也是三國時代的序幕。太平軍初時浩蕩,號稱百萬但是由於地方豪強及中央政府的合力絞殺不到2年全部平定,但是卻因此而天下分崩離析。張燕率最後的黃巾軍—黑山軍投靠曹操標誌著黃巾軍才被完全剿滅。曹操也因此有了問鼎天下的軍事資本。叛亂雖然平定但是中央因此失去了對於地方的控制。

太平天國起義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楊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宗教起義,是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模起義運動。太平軍作戰英勇,橫掃南中國,湘軍、淮軍均不敵可謂屢戰屢敗,經歷十餘年才被平定。而立了首功已經做大的湘軍、淮軍則主動裁軍、曾國藩、爭國荃、彭玉麟等一干人物均主動放棄了軍權?清廷沒有因此而被架空,在當時對於地方依舊有強大的控制力。

黃巾軍不過兩年就被全部平定,而太平軍縱橫江南十四年,已經定都建國,明顯太平軍影響深遠,但是因此養大的湘軍、淮軍卻無法割據一方。這種結果的背後和時代屬性有著很大幹系。兩漢已經在劉邦、劉秀的接力下建國五百餘年,東漢的劉秀是在地方豪強的支持下建立的政權,雖然他在建國後對於豪強階級的隱瞞人口、土地進行了清查和平叛但是豪強階級與皇權共治天下的格局也已經形成。這就好比一家公司在創業階段就是合夥人制的,上市了你要清理合夥人這是不可能的。整個東漢以降,世家大族逐漸做大魏晉南北朝的貴族政治也發軔於斯。

這意味著東漢皇權在初始階段就對於地方沒有如同清代一樣登峰造極的控制力,東漢末年豪強地主在地方興建如同歐洲中世紀的鄔堡有大量武裝部曲護衛,並控制大量人口和土地。這樣的情況下,只要中央政府失去強大的威懾力必然導致割據局面的出現,黃巾起義雖然短暫但是確是地方豪強進一步崛起的導火索。漢末三國、魏晉南北朝這動盪的百年間,豪強地主階級代表著民心。所謂民心從來不是普通百姓的心,而是有實力的人物的心。好比公司董事局開會,普通員工哪有投票的權力?說話也沒你的份啊。這些實力人物在看到中央政府已經無力在掌握局面,自然就會群起爭奪最高權力,形成割據勢力也是必然結果。

漢末黃巾起義而成三國序幕而清末地方團練為何無法形成割據政權?

我們再看清廷的統治,論政治的成熟度清代絕對登峰造極。無論對於內部統治,還是蒙古、西藏等自古以來的中央政府統治難題,清帝都處理的十分完美。利用宗教統治滿、蒙、在承德興建恢弘的外八廟供奉活佛。清代中央對於地方財政、軍政均存在有效的管理統治。面對橫掃江南的太平軍,失去賦稅重鎮的清廷在以往歷史中一定會重蹈覆轍,但是時代給了清帝國機會,依靠外國的貸款和先進武器的加持,清廷利用十四年的時間平定了太平天國。對手洪秀全對於儒家傳統的仇恨使得他得不到代表民心的士大夫階級的支持,對四處焚燬孔廟宗祠的太平軍的抵抗反而讓儒學治國的清廷得以更加團結漢族士大夫。

勝利後的湘軍、淮軍也不是如同安祿山一般控制的私人軍隊要發動政變派系林立的湘軍會有多少人跟隨也是未知數,雖然久經沙場卻不是虎狼之師曾國藩也評價湘軍暮氣太重不可再用。無論是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還是做左中堂他們都不具備做發動政變做皇帝的政治及軍事資本,也無法在帝國官僚體系下畫出自己的獨立王國。

梟雄屬於梟雄的時代,聖人屬於聖人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