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傳媒:這個元宵節,我們不“鬧”了好不好?

在冠狀肺炎疫情有望出現拐點的關鍵時期,在一線城市面臨返程高峰的高壓態勢之下,元宵節悄然而至。按理說,元宵節是春節過後第一個重大民俗節日,其在古代的熱鬧程度甚至超過春節,以至於人們習慣用“鬧”元宵來形容這一天的盛況。

華語傳媒:這個元宵節,我們不“鬧”了好不好?

而今,冠狀肺炎的疫情依舊嚴峻,人們即盼望著拐點早日到來,同時又擔心返程復工後帶來的新風險,在這種種矛盾之中,我們又該如何面對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

繁華背後,一直有人負重前行

為什麼元宵節在古代如此繁華?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元宵節期間,朝廷會解除宵禁,允許百姓夜間外出歡慶。在平時,百姓除喪事、就醫、婚嫁外,是被嚴禁在夜間無故出行的,違者將被處以笞刑。

而元宵節一到,畫風立馬轉變。宋話本《小夫人金錢贈年少》中說:“是人都去看燈。”也就是說,不去看燈的都不是人?其熱鬧程度可見一斑。

華語傳媒:這個元宵節,我們不“鬧”了好不好?

當然,與熱鬧匹配的必須是足夠的假期。永樂七年正月十一,明成祖朱棣下令元宵節放假10天。而到了宣德年間,朱瞻基比朱棣更狠,下令:特賜文武節假二十日,元宵夜,召群臣悉赴御苑觀燈。

翻譯過來就是,假期直接double,休個二十天算了!我和文武百官都不上班,老百姓也盡情玩玩,不宵禁了,想玩到幾點就玩到幾點,飲酒作樂,觀燈聽曲,只要不違法,怎麼都行……所以,古人的元宵節更像是狂歡節。

然而,元宵節賞燈期間經常發生火災,很多人因此而死,於是明成祖朱棣要求各地加強觀燈防火措施,除了仿效宋代消防措施以外,為了防止天冷水結冰,還貼心地加了一條:在水缸下面燒炭火加溫。

華語傳媒:這個元宵節,我們不“鬧”了好不好?

同時,官府修建瞭望火樓,配備了消防人員與工具,每年的元宵節燈會,每一處燈棚都會有官府設立的滅火站,配置雲梯一架、裝滿水的巨桶一隻、鋪兵若干名,時時刻刻都在防火防災。

可見,繁華的背後並不是什麼歲月靜好,從古至今,一直是國家以及大量幕後工作者在負重前行,盡全力的保障人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疫情當前,請守住團圓和希望

回到眼下,雖然在時代的變遷與移風易俗的號召下,元宵節早已沒有往昔的熱鬧,但今年的元宵節,我們卻要面臨更為嚴峻的冠狀肺炎疫情,群防群控這四個字,在龐大的14億人口面前,在北上廣深等超級大城市面前,談何容易?

我們的國家為了防止疫情的蔓延,為了切實貫徹“內防擴散、外防輸入”,將春節假期一再延長至元宵節以後,其目的就是為了給大家創造一個最好的防疫環境,爭取早日打贏這場阻擊戰。

華語傳媒:這個元宵節,我們不“鬧”了好不好?

而就在此時此刻,就在我們的身邊,依舊有人獨善其身,依舊有人參加聚會,依舊有人出門不戴口罩、依舊有人肆無忌憚的參加各種娛樂活動,以至於在各地引發了多起聚集性疫情……

雖然鍾南山院士曾提及元宵節期間或將出現拐點,但這是基於武漢前期防控措施初步到位的結論,很多不確定因素會影響疫情防控,我們不能存有僥倖心理,更不能掉以輕心,如果我們因此在元宵節期間鬆懈,那麼此前的努力很可能付之東流。

一直以來,人們把“管住嘴、邁開腿”當作維持健康的金標準,在這特殊時期,我們希望大家“罩住嘴、管住腿”,千萬不要再聚了,千萬不要再“鬧”了,因為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辜負國家,辜負那些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

華語傳媒:這個元宵節,我們不“鬧”了好不好?

確實,元宵節是春節的最後一個團圓和高潮,從初一到十五算起,追溯的遠一點,從元旦起,就開始讓人沉迷,撩撥著人們的心潮……同時,過了元宵,也就意味著這個“年”真的是要結束了,人們總是不由自主的賦予它更多的儀式感。

但是,大災之痛,痛定思痛!此時此刻,面對疫情最危急、也是最關鍵的節點,無論你身在何方,無論你是否和親人在一起,都請拿出你的實際行動,配合國家、配合每一位負重前行的防疫工作者,科學防疫、理性防疫。

因為,縱然是暗夜裡的螢火,也能帶給黑夜以光亮,我們只有一起凝心聚力、同心同德,才能讓元宵節成為這場戰役的重大轉折點,才能一起守住這份團圓和希望,一起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