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有我 | 李浩:全力以赴,让中药香满金银潭医院

2020年3月31日18时,随着高铁慢慢停下,我看到车窗外接站的西苑医院同事熟悉的面庞,我的心一下子放松了。昨日,恍若隔世,记忆已经被大脑割断两瓣。从1月25日作为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到达武汉,66天时间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的带领下,我和医疗队其他成员一起共接诊158名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140名患者,用纯中药治疗痊愈88例。这158名患者,他们每个人的音容相貌,都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我想无论多少年后,如再遇到,我定能回忆起他们住院时候的点点滴滴。这六十多天的经历,太刻骨铭心!


从无序到有序


我们是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到武汉第二天,就在黄璐琦院士的带领下与金银潭医院的领导接洽,商讨接管病区事宜。金银潭医院是武汉市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七家大型医院之一,主要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虽然是传染病医院,但一下子接诊那么多危重症患者,金银潭医院的承受能力达到了极限。


我作为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的医疗组组长,既要组织好病房管理,又要参与患者救治工作。在武汉的第一个夜班,令我终生难忘。当时,由我和另外两位女同事一起值班。我们刚接手病区,刚刚熟悉流程和病房环境以及患者病情,一切处于无序状态。加上当时武汉天气阴冷、潮湿,医生办公室与病房相通,不能开空调,温度在零度以下,队员们冻得嘴唇发紫。但是我们不敢放松,因为对新冠肺炎没有了解,所以我们每个人都紧绷着神经,彻夜未眠地守在医生工作站,不断翻看病历,逐个熟悉每位病人的病情。


现在回想起来,还有点后怕,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刚开始根本就把握不住疾病发展的规律。第一个夜班就给我们来了一个下马威。清楚的记得那是在黎明前,一位77岁的重症患者病情突然恶化,老人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加快、血压下降,意识不清。当时,队员王冰医生迅速穿上防护服,第一个冲进病房,为患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这个柔弱的姑娘,气喘吁吁地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还能冷静地指挥用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接着,我们两人交替操作。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本身就很憋气,长时间心脏按压非常消耗体力,因呼吸急促,我们的护目镜很快布满了水雾,全身都是冰冷的汗水,但是谁也没想过放弃。当时这个老人的妻子跟他住在同一间病房,我们一边抢救,还要一边安抚她。持续了40多分钟的抢救,并没有成功挽留老人的生命。第一个夜班,让每我们感受到心痛,流下的不止有汗水,也有泪水。


我们病区都是这种危重患者,都在高流量吸氧,随时可能出现意外情况。除患者病情重外,我们刚开始还遇到缺少防护措施、缺少中药、缺少抢救设备等困难。在北京都有暖气,武汉这边没有,我们每个人来的时候外面穿上厚厚的羽绒服,里面的衬衣很薄。进入病房之后发现,脱掉厚厚的外衣穿上防护服之后,瞬间就被湿冷的空气给吹个透心凉。


还好,在黄璐琦院士的亲自协调以及西苑医院和广安门医院的帮助下,很快医疗、生活物资都变得充裕起来,我们不用为这些着急,专心治病救人。


中药香飘金银潭医院


很快,我们的中药效果就凸显出来了。有一天,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来到我们病区,询问能否让更多的患者吃上我们的中药。原来,由于我们的患者吃中药后,自我感觉很好。发烧很快退去,咳嗽很快好转,CT检查肺部的病灶恢复的也很快。别的病区医生和患者听说之后,就要求来吃中药。征得黄璐琦院士的同意之后,我们的治疗方法扩散到其他病区。


在国家第五版和第六版诊疗方案的指导下,我们对患者初期、中期、后期、恢复期及病情危重程度进行了病证结合治疗。根据病情,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分别有颗粒1、2、3、4、5号方可以选用,体现了中医针对传染病病机演变规律性辨病治疗的特点。


在黄璐琦院士的组织下,我们每天对病区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随着对患者诊疗进程的实时深入梳理和多次研讨,认为新冠肺炎患者有其共性、规律性的中医病机特点,即湿毒是贯穿整个疾病始终的核心病机。

战疫有我 | 李浩:全力以赴,让中药香满金银潭医院

针对这一核心病机,黄璐琦院士亲自带领团队讨论拟定了基本处方,又亲自征求前线多个团队专家及名老中医意见,最终共识为一个协定处方,取名“化湿败毒方”。该方的主要特点是清热化湿,解毒透邪。后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团队不分昼夜进行科研攻关,针对化湿败毒方开展临床前的药理、毒理学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此方有很好的抗病毒、抗炎作用,安全有效。


该方成为我们团队目前治疗的核心方,已经被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应急审批流程,批准成为北京市第一个治疗新冠肺炎的医院制剂。也是第一个拿到临床批件的治疗新冠肺炎的中成药。


成功救治一位83岁的婆婆


有一个患者让我很是牵挂。2月10日,我们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早晨7点我就赶到病房,梳理昨晚收治的14例新病人。完成早交班之后,住在23床的83岁老婆婆当时情况不是很好,静息状态下指氧小于80,呼吸困难。我想无论用什么办法也一定要把老婆婆抢救过来。我立刻给她把脉、看舌苔,然后给她辨证开方。老婆婆服用中药后,第二天症状有所缓解,被纳入瑞德西韦观察病例,所以停用了中药。几天后,我发现老婆婆的状态又不太好,她已经连续两天没有进食,我们的医护人员精心护理,同时又辩证使用中药。老婆婆的病情日渐好转,并在住院近一个月时痊愈出院。对于这个近乎奇迹的病例,我们一直在跟踪随访。老人出院后身体恢复得很好,已经可以外出买菜做饭。这个好消息,让队员们感到欣慰,信心倍增。


感谢每一位队员


我要感谢医疗队的每一位队员,他们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中有抗击“非典”的老党员,有参加汶川地震救援的战士,也有刚从扶贫岗位归来的医疗专家。


新冠肺炎患者大多出现乏力、胸闷、喘憋、咳嗽、失眠等症状,为此,护士们将穴位按摩、耳穴贴压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引进隔离病房,效果明显。对于呕吐严重的患者,医生会通过针灸帮助他们改善症状。


中医特色疗法大大减少了药物的使用,赢得了患者的认可。有的患者在亲身体验后,甚至变成了中医迷,连连夸赞祖国中医的博大精深。


随着病区里病人出院率不断提高,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日益彰显。医疗队还专门建立了一个“查房APP”,每天值班医生都会将查房时获得的病人症状、体征、舌脉、体温等情况实时上传,进行统计、分析。大家欣喜地发现,经过中医辨证治疗的患者,核酸转阴时间比医院其他病区的患者要缩短了3至4天,住院日也明显减少了2至3天。


除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我们的队员们还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当时,病区里很多新冠肺炎患者常常会有难以自控的恐惧、焦虑情绪。于是,在接管病区后,队员们每天不仅详察病情,诊脉、观舌象,还和患者充分交流、沟通病情,安抚、鼓励他们,提高患者信心。早期由于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医生们不仅要负责查房、治疗患者,还要扮演“护士”的角色,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护理服务。


有一次查房时,一位躺在病床上的病人突然说:“大夫,我憋得难受,想尿尿!”当时,杨志旭主任正在为一个60多岁的病人把脉。听到这位病人的话,他赶紧弯腰从床下拿起尿盆,上前帮助患者接尿。


在隔离病区,队员们每天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工作,汗水经常浸透了衣服,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则会引起呼吸不畅、头晕胸闷。然而,每当面对病人,队员们都会时刻保持着最好的状态。


感谢黄璐琦院士


这次来武汉,我从黄璐琦院士身上学到很多。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低调的做事作风和对队员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所有人备受感动。


黄璐琦院士是我们的领队,也是我们整个医疗队的主心骨,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术上他都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他用渊博的知识指导着我们的临床用药和科研设计。

战疫有我 | 李浩:全力以赴,让中药香满金银潭医院

除了管理金银潭医院南一病区外,他还策划指导方舱医院452名患者,以及将军街路卫生院、张家墩社区及马池墩社区210名新冠患者进行中医药救治,均取得满意效果。

他带领我们撰写的新冠肺炎中医药临床评价标准和临床经验被纳入到国家第六、第七版诊疗指南。他带领我们研发出我国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新药“化湿败毒颗粒”获得临床批件,成为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创新药物。

他行事低调,我们建议他接受一下采访。他说接受采访是为了更好地宣传中医药疗效,让老百姓安心,需要有科学数据来支撑。后来在医疗队救治工作已见成效、科研取得阶段进展时,按照国家统一安排,他参与了两次新闻发布会,接受了一些媒体采访,每句话都用严谨的数据和充分的事实作为支撑,客观真实地介绍中医药全面介入、深度参与疫情防控的工作进展和工作成效,获得普遍认可。


作者: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 李浩

转自:中医科学院小喇叭微信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