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不同發病階段存在不同的病理變化

目前抑鬱症的病程長短被認為是影響抑鬱程度的重要因素,而抑鬱程度又是抗抑鬱療效的決定性因素。抑鬱症的不同發病階段可能存在著不同的病理變化特徵。在抑鬱症的病理機制研究和抗抑鬱治療中,抑鬱樣行為表型、齒狀回區神經發生和海馬miR-124是目前研究的關注點。

中國廣州中醫藥大學增寧溪等在其一項最新研究中將SD大鼠暴露在各種輕度應激源(包括白噪音、熱水游泳、頻閃、溼籠、新侵入者、冰水游泳、夾尾、束縛、禁水及禁食等)中建立慢性不可預計輕度應激(CUMS)抑鬱症模型,建模後1-8周與正常組大鼠(正常餵養)對比進行動態觀察。糖水偏愛實驗及曠場實驗檢測發現,模型組大鼠在造模後1-4周,雖出現體質量下降,但是無抑鬱樣行為表型的出現,造模第後5-8周,出現了糖水偏愛度降低(快感缺失)和自發活動減少的行為學表型特徵,造模後1-8周,未見其出現焦慮症狀;(2)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大鼠海馬神經發生在造模第2-6周海馬齒狀回區未見無神經元數目的下降,造模後7-8周,海馬齒狀回區出現神經增殖分化障礙、神經元數目降低;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大鼠海馬區miR-124的表達在造模1-4周無變化,造模5-6周海馬區miR-124的表達升高,造模7-8周海馬區miR-124含量降低;(3)以上結果提示,在CUMS誘導的抑鬱的過程中,抑鬱樣行為表型、海馬區miR-124表達、海馬齒狀回區神經發生與神經元數目均呈現動態變化,提示在抑鬱症發病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病理改變。

文章研究成果發表在《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20年6月第6期。

文章摘要:在抑鬱症的病理機制研究和抗抑鬱治療中,抑鬱樣行為表型、齒狀回區神經發生和海馬miR-124是目前研究的關注點。實驗旨在瞭解慢性應激致抑鬱的過程中,抑鬱樣行為,齒狀回區神經發生及海馬區miR-124的動態變化,揭示抑鬱症的不同發病階段具有的不同病理變化,進而為臨床抑鬱症的治療策略提供線索。(1)將SD大鼠暴露在各種輕度應激源(包括白噪音、熱水游泳、頻閃、溼籠、新侵入者、冰水游泳、夾尾、束縛、禁水及禁食等)中建立慢性不可預計輕度應激(CUMS)抑鬱症模型,造模過程中與正常組大鼠(正常餵養)進行1-8周動態觀察對比;(2)為觀察CUMS誘導抑鬱過程中抑鬱樣行為表型的變化,採用糖水偏愛實驗檢測快感缺失程度,採用曠場實驗檢測自發活動情況及焦慮情況,發現模型組大鼠在造模第1-4周,雖出現體質量下降,但是無抑鬱樣行為表型的出現,造模第5-8周,出現了糖水偏愛度降低(快感缺失)和自發活動減少的行為學表型特徵,造模1-8周,未見其出現焦慮症狀;(3)為觀察CUMS誘導抑鬱過程中齒狀回區神經發生情況及神經元數目改變,採用免疫熒光染色觀察大鼠齒狀回區神經增殖分化標誌物(DCX、DCX/BrdU)雙標及神經元標誌物(NeuN)的變化發現,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大鼠海馬神經發生在造模第2-6周海馬齒狀回區未見無神經元數目的下降,造模第7-8周,海馬齒狀回區出現神經增殖分化障礙、神經元數目降低;(4)為觀察CUMS誘導抑鬱過程中海馬miR-124表達的變化,採用qRT-PCR、熒光原位雜交檢測發現,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大鼠海馬區miR-124的表達在造模1-4周無變化,造模5-6周海馬區miR-124的表達升高,造模7-8周海馬區miR-124含量降低;(5)以上結果提示,在CUMS誘導的抑鬱的過程中,抑鬱樣行為表型、海馬區miR-124表達、海馬齒狀回區神經發生與神經元數目均呈現動態變化,提示在抑鬱症發病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病理改變。

文章關鍵詞:慢性不可預測輕度應激模型;抑鬱症;抑鬱樣行為; 海馬; 神經發生障礙;神經元減少;miR-124; 動態變化;連續觀察

文章來源:Huang YL, Zeng NX, Chen J, Niu J, Luo WL, Liu P, Yan C, Wu LL (2020) Dynamic changes of behaviors, dentate gyrus neurogenesis and hippocampal miR-124 in rats with depression induced by 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Neural Regen Res 15(6):1150-115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