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師讀詩經-001: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出自《詩經•秦風•無衣》,意思是:怎麼能說沒有戰衣呢?我的戰袍與你同穿。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是一首秦人出征前的戰歌。當時的秦國,實行的是寓兵於民的制度,百姓平時拿著鋤頭耕田種地,戰時自備武器裝備集結打仗,類似後來的軍屯,現今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南北朝時期花木蘭決定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後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就是在出徵前自行準備武器裝備的寫照。這首《無衣》也是如此,只是外敵來犯,軍情緊急,很多人還來不及準備好武器裝備,怎麼辦?


怎麼能說沒有戰衣?我的戰袍與你同穿。

君王號令集結出徵,趕快整修好我們的戈與矛,迎擊我們共同的仇敵。

怎麼能說沒有戰衣?我的戰衣與你同穿。

君王號令集結出徵,趕快整修好我們的矛與戟,讓我們一起上陣殺敵。

怎麼能說沒有戰衣?我的戰裙與你同穿。

君王號令集結出徵,趕快整修好我們的甲與兵,你我肩並肩共赴國殤。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秦軍出征前緊張忙碌的準備場景和戰士們相互鼓勵、同仇敵愾、生死與共的大無畏精神,大有抗戰時期川軍出川奔赴抗日前線、抗美援朝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慷慨激昂。秦人尚武,忘生輕死,而源於秦地的這首《無衣》,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戰歌,是那個年代的“義勇軍進行曲”,充滿著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色彩,民國時期的吳闓生曾在其《詩義會通》中讚譽它“英壯邁往,非唐人出塞諸詩所及”。即使3000年後的今天,我們讀來仍能強烈地感受到詩中的熱血澎湃和激情燃燒。


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了諸侯國的背叛。公元前771年,西北地區遊牧部落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死了周幽王。隨後太子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第二年,犬戎大軍再次打來,周平王的直屬軍隊勢單力薄,諸侯國又無法派出援軍,無奈之下徵召為周天子養馬的秦人部落武裝禦敵。秦人英勇善戰,打敗了犬戎,並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陽,東周王朝由此開啟。由於秦人居功甚偉,平王擢升秦人首領為諸侯,是為秦襄公,並將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賞賜給他,是為秦國之始。因平王賞賜之地當時實際上被犬戎所佔,秦襄公及其繼任者秦文公率領秦國軍民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征戰,於公元前750年大破戎族,徹底收復了長期被犬戎佔領的周原地區,即周王朝的發祥地,為秦國稱霸天下打下了堅實基礎。《無衣》這首戰歌,就是在秦國對犬戎的征戰過程中創作出來的。


春秋時期,楚國太子建迎娶秦國公主孟嬴,卻被殘暴昏庸的楚平王霸佔。伍子胥之父進諫不成,反被楚平王斬殺全家300多口,只有伍子胥在好友申包胥的幫助下逃走。走前,伍子胥說,“我必覆楚”,即“我一定要滅楚報仇”。而申包胥回應他說,“我必存之”,即“我一定會保衛楚國”。公元前506年,伍子胥藉助吳國的軍隊攻破郢都,掘墓鞭屍楚平王,並水淹楚國都城,導致黎民百姓深受其害。申包胥隻身前往秦國求救,在秦哀公庭外不吃不喝痛哭了七天七夜,最終“秦哀公憐之”,派人到申包胥身邊唱了這首秦人戰歌《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胞,王於興師,修我戈矛”, 隨後“乃遣車五百乘救楚擊吳”,顯示了秦楚兩國在戰鬥中結成的“袍澤之誼”。


1980年冬,負責修建穿越天山、貫通南北疆的獨庫公路的中國基建工程兵1500多人被暴風雪圍困在天山深處,面臨凍死餓死的危險,唯一與外界聯繫的電話線也被大風颳斷。新兵陳俊貴奉命與三位戰友前往40多公里外的山下部隊求援。他們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雪地走了兩天兩夜,都已精疲力盡,所帶的20多個饅頭僅剩最後一個,誰吃下去,誰就有生的希望。是班長和戰友將這最後的饅頭留給了陳俊貴,而把死亡留給了自己。陳俊貴含淚用冰雪掩埋班長後,繼續向前趕路,後掉下山崖被哈薩克牧民所救,才把施工官兵被暴風雪圍困的消息報告指揮部。1500多名築路官兵得救了,可22歲的班長鄭林書和21歲的副班長羅強卻永遠留在了天山深處,和其他166名築路戰友長眠在新疆喬爾瑪烈士陵園。陳俊貴轉業後思念戰友,返回天山做了烈士陵園的義務守護人。他與戰友的這種“袍澤之誼”深深地感動著每一位獨庫公路上的行者和旅人。


2020年春,新冠病毒肆虐湖北,日本湖北總商會等四家機構聯合捐給湖北的物資上引用了《無衣》中的詩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以表達中日兩國人民面對新冠瘟疫這個共同的敵人感同身受、相互支援、並肩戰鬥的“袍澤之誼”,感動了無數中國人。


無獨有偶,湖北疫情最嚴重的時刻,伊朗外交部長扎裡夫在推特上發文,也引用了《無衣》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來表達對中國抗疫行動的聲援。他還用一句波斯古語來詮釋對《無衣》的理解:“阿丹子孫皆兄弟,兄弟猶如手足親。造物之初本一體,一肢罹病染全身”。確實,瘟疫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敵人,在它面前,全人類就是一個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只有精誠團結,相互支援,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