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成為像我爸(我媽)那樣的人

在正視原生家庭之傷和感受到其帶來的影響之後,我們的內心也許正在被過往的痛苦經歷衝擊著,震撼著。痛苦,憤怒,卻又無可奈何,在這紛雜的情緒當中,我們可能尤其想問問父母,為什麼要將這些刻骨銘心的苦難加到我們身上?

俗話說,虎毒尚不食子。然而,為何在生活當中本應該是保護我們,滋養我們的父母卻給我們施加痛苦?是什麼導致了父母對我們的控制,忽視,攻擊甚至是虐待,是什麼改變和扭曲的父母天然的愛子心切?

瞭解父母,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

也許會問,為什麼要去了解傷害我們的人?對於施加給我原生家庭至上的父母,我們只能盡力的擺脫他們。

你絕對不是唯一一個有這樣疑惑的人。許多有著原生家庭之傷的成年人,尋求心理諮詢的首要目標就是“不要成為像我爸(我媽)那樣的人”。

然而,諷刺的是,許多時候我們越是想要脫離父母給我們的影響,我們越是會陷入泥潭之中:我們會發現自己著急,生氣時候的樣子,自己苛責自己的樣子,真的很像那個我們最不想成為的人。

不要成為像我爸(我媽)那樣的人

在相安無事的時候,我們刻意的朝著和父母完全相反的方向奔跑著前進。而在情急之下,我們也會做出和父母一模一樣的選擇。

這種現象的產生,和人類在遭遇到傷害時,自動產生的自我保護機制有關。當幼年的我們無法抵抗來自父母的原生家庭之傷時,我們只能順從父母,在潛意識中,我們吸收了父母的一部分性格特徵,思維模式,通過“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來更好的適應父母創造的環境,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心理內投”。

久而久之,我們的潛意識中模仿父母的部分,逐漸演化成為我們自己的性格特徵,思維模式的一部分。

遺憾的是,一般我們會模仿和演化的,是父母在親子教養中對我們最苛刻,最殘酷,最“壞”的那一部分。因為這一部分給我們的衝擊最大,最容易被我們牢記。而且吸收了父母最“壞”的一部分,會讓年少的我們幻想自己擁有了部分可以和父母相抗衡的力量。

這種虛構的力量可以在失調的原生家庭中保護我們的心靈,讓我們至少能夠在原生家庭中熬到長大成人。因此,我們會看到,被父母暴力虐待的孩子,成年以後往往也會陷入暴力的關係當中,夾在父母不幸婚姻中的孩子長大結婚之後往往也夫妻不睦,原生家庭之傷的陰影,詛咒般地重複在一代又一代的人身上。

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其實父母也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年幼無知的我們在與父母的互動中學習與他人相處的技巧,學習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態度。

不要成為像我爸(我媽)那樣的人

原生家庭之傷給父母這層鏡子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因此我們通過父母看到的自己,他人和世界是殘缺的,迷茫的,扭曲的。

那真實的自我,他人和世界到底是怎麼樣?我們只有把鏡子上的灰擦掉之後才能夠看清楚。也就是說我們可能只有在真正瞭解父母之後,才可能糾正之前父母通過原生家庭之傷施加給我們的殘缺的,迷茫的,扭曲的觀點和思維模式,真正的看清自我,他人和世界。

不論我們願不願意,我的身體和心理都殘留了父母的痕跡,因此我們只有知道原生家庭之傷是父母的錯,是沒有用的。我們需要知道父母錯在哪裡以及為什麼錯了,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從根本上扭轉自己身上的原生家庭之傷,打破這詛咒般的惡性循環。

需要牢記的是,我們用理性的眼光來看待施與原生家庭至上的父母,其目的絕絕不是為父母“脫罪”。

不要成為像我爸(我媽)那樣的人

父母的言行行為造成了我們的原生家庭之傷,這是不能更改的事實,無論是何種原因導致這些言語行為的產生,也並不能抵消父母的傷害,實際上給我們帶來的痛苦和憤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