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视频教11岁女儿自己打针:没有谁必须成为英雄】

“普通孩子看到针躲都来不及,可她要在妈妈的视频指导下拿针往自己身上扎...”

浙江永嘉民警吴书剑奋战在抗疫一线,妻子作为医务工作者也赶赴隔离区,他们11岁的女儿通过视频,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会了给自己打针。由于小姑娘身体原因,需要定期注射生长激素,但是夫妻俩六天中有四天在外忙碌抗疫,只能教女儿自己注射。

【母亲视频教11岁女儿自己打针:没有谁必须成为英雄】

母亲教11岁女儿打针

虽然我们肯定这一家为抗疫做出的贡献,但是发生这样的情况,也值得我们深思。双职工家庭里的孩子,被单独留守在家,是否是做得不足的地方? 当父母在前线抗疫,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妥善安排其未成年子女的生活? 被迫长大的孩子不值得大书特书,因为他们由于种种的不完善、经历了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艰苦。

【母亲视频教11岁女儿自己打针:没有谁必须成为英雄】

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极其重要

我们赞同无私奉献,但是新闻媒体的渲染是否容易让人们将付出理解为理所当然? 11岁的小姑娘自己打针,我们赞扬她的坚强,却常常忽略这份异于同龄人的坚强来自父母陪伴的缺失,而缺失的陪伴在抗疫大背景下被无限弱化,似乎成为医警双职工家庭必须承受的部分——因为你是医/警,所以你在社会需要你的时候,舍小家、为大家是职业的本分。

【母亲视频教11岁女儿自己打针:没有谁必须成为英雄】

交警父亲坦言难处

我们歌颂像这样的无数家庭,但是在赞歌背后,又有多少人能看见酸楚和无奈?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最不应该缺少的就是父母的陪伴。无数像这位小姑娘一样的孩子在抗疫的大环境下被边缘化,被“医护人员的家庭成员”这个词语掩盖。他们需要的不只是由于做出牺牲而获得的肯定与安慰,更多需要的是切实的抚慰措施。比如在双职工家庭实行轮班制上岗,社区或者政府相关人员对有亲戚照顾的孩子予以日常关注、对独自留守在家的孩子进行必要的生活援助和监护等等。

做出这些,不仅有助于前线抗疫的战士们能心无旁骛且热情高涨地投身各种行动,还能给孩子幼小的心中留下不那么苦痛的回忆,这样在若干年后,孩子们长大开始面对职业选择时,不会对这类事业单位等工作产生抵触——因为他们不想将父母陪伴的缺失同样加在下一代身上。这些细微的工作在经年累月里产生的收益不仅是在职业印象,更是在国家的人文关怀建设上,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关注抗疫英雄们背后的小家,也是抗疫的一部分。

【母亲视频教11岁女儿自己打针:没有谁必须成为英雄】

#实习僧助力职业成长##头条之星校园计划##疫情百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