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老城廂是天津的發祥地,自公元1404年(明永樂二年)設衛築城,天津建城600餘年,老城廂也存在了600餘年。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說,老城廂作為天津的搖籃,蘊藏著濃郁的民俗民風和文化藝術精華,堪稱天津城的活化石。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老城廂以鼓樓及鼓樓商業街為中心,由今天的東、西、南、北四條馬路圍合而成,曾經富豪商賈雲集,衚衕四通八達,四合院遍佈,隨處可見天津真正的風貌。只是,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城市變遷,天津老城廂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那些數不清的衚衕早已消失,衚衕裡的民居也逐漸變成林立的高樓,卻再也回不去過去的輝煌。只是,老城廂那些依舊佇立的古建築,如今以博物館的形式存在,企圖留住老城廂慢慢遠去的腳步。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老城博物館,中國首家民間捐贈博物館

在老城廂開始大規模城市改造的時候,著名作家馮驥才及多名專家學者深入老城廂進行實地的考察,之後提出了將徐家大院改造成中國首家民間捐贈博物館,天津老城博物館的倡議。2004年12月23日,天津設衛築城600週年紀念日時,籌建了4年的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到如今,天津老城博物館也已經開放了15餘年。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老城博物館原為英麥加利銀行買辦徐樸庵的家宅,又稱徐家大院,建於清末民初,是天津市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典型傳統民居三進四合套院落。這座宅院,見證著老城廂數百年間的興衰榮辱,在它周邊的建築慢慢變換著模樣的時候,依舊堅持著自己,於是,自己也便成了歷史。走進博物館,第一件事不是觀看館內的藏品,而是觸摸這座建築本身,想象著老城廂遍佈四合院時的模樣。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老城博物館是全國首家民間捐贈性博物館,展品以清至近現代藏品為主,多來源於天津社會各界的民間捐贈,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珍品,卻與民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見證了老城廂的煙火人間。博物館內還展示著老城廂百姓的年俗場景,復原了起居陳設,讓人有一種不是參觀博物館,而是誤入院牆窺探主人生活的錯覺。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文廟博物館,全國唯一府縣合一的古建築群

老城廂的許多知名建築都已經消失,幸運的是,文廟依舊。天津文廟是明清兩代天津地方官員祭祀孔子的廟宇,也是天津學宮的所在地,是天津市區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明清古建築群。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全國各地有許多著名的文廟,但是天津文廟卻獨樹一幟,府廟和縣廟僅一牆之隔,是全國唯一一座保存比較完整的府縣合一的古建築群。文廟始建於明代,到清雍正年間,天津衛改天津州,後升州為府,並另設天津縣,文廟也隨之升格為府廟,並在府廟西側另建縣廟,形成了獨特的府縣合一的文廟建築。邁進文廟的大門,東側為府廟、西側為縣廟,府廟跟縣廟佈局統一,只是規格不同,於是,一般文廟有的元素,在這裡就變成了兩個,明明是莊嚴肅穆的地方,卻生出了一種哥哥帶著弟弟般的溫情羈絆。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文廟不單純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它建成之初便是天津最早的一所官辦學堂,後落成大成殿才成為文廟。此後,官學與文廟共存,天津升為府之後,“府學”與“縣學”都設在文廟內。上世紀20年代,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嚴範孫先生在文廟成立了“崇華學會”,研究和教授國學和古文,後來建成崇化中學。20世紀50年代,崇化中學更名為天津三十一中學,校址仍在文廟院內,1959年才搬出來。天津文廟,是真正的集學校與孔廟為一體。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如今的天津文廟博物館,是歷時兩年“修舊如舊”後於2010年重新開館後的模樣。府廟一線進行了復原陳列,文廟真正發揮博物館的職能,在厚重的歷史底蘊之上,散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只是,因為疫情的原因,文廟博物館雖然已對外開放,館內卻無法參觀。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戲劇博物館,中國第一個專業性戲劇博物館

天津戲劇博物館的名頭很大,是新中國第一家以戲劇為展示主題的專業性戲劇博物館,於1985年籌建,1986年1月1日開館,提寫館名的是鄧穎超同志,名譽館長是寫了《雷雨》的曹禺先生。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楊小樓、孫菊仙、譚富英、尚小云等都曾在館內的戲樓登臺演出。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戲劇博物館的前身是廣東會館,於1907年建成,它是廣東旅津人士在津祭祀、集會、娛樂的固定場所,融合了北京四合院與嶺南宅院的設計風格,是天津市內裝潢最精緻的清代會館,現保留的會館主體建築由四合院和戲樓組成,只是廣東會館的一小部分,卻依舊能窺得當年風貌。館內藏有許多戲劇文物,展出了中國戲曲發展簡史和天津戲劇的興衰,是許多戲劇迷尋根究底的好去處。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戲劇博物館的精華便在於戲樓,尤其是戲樓裡的那座堪稱傳奇的舞臺。戲樓室內看臺為上下二層,觀眾席有散席、茶座與包廂三種,可容觀眾600餘人。戲樓為全木結構建築,精美華麗,特別是那座伸出式戲臺,臺口沒有一根立柱,無柱平伸,將戲臺正上方的“傘狀”藻井懸掛在樓頂上,造型精美絕倫,設計巧思科學,能把舞臺以內的聲音自然的吸收到頂內,起到攏音、擴音和裝飾音的作用,增強舞臺演唱效果。這座戲樓設計精美,是中國古典劇場落幕前的最後的繁華。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孫菊仙、楊小樓、梅蘭芳、王鳳卿、尚小云、譚富英等許多非戲劇愛好者都能說得上名字的著名崑曲和京劇表演藝術家都曾在這裡參加過堂會演出或舉辦過義演。在戲劇演出之外,館內還留下了革命的足跡。1912年,孫中山先生曾登臺發表演說,同年,黃興先生也北上抵津,在會館發表演講,革命的理想與激情在會館裡久久不絕。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鄧穎超同志還和覺悟社社員及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的同學還在會館舉辦過募捐義演。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鼓樓博物館,天津老城廂的象徵

鼓樓始建於明弘治年間,幾乎和天津城同時誕生,曾經是天津舊城衛中最高的建築,與老城廂周圍的炮臺、鈴鐺閣並稱天津“三宗寶”。只是,八國聯軍入侵時,鼓樓慘遭襲擊,後於民國八年被拆除;民國十年鼓樓重建,解放後再次被拆除,如今的鼓樓是於2002年在原址復建的。新建的鼓樓自然沒有600年老建築的那般底蘊,卻是我們回望曾經的載體。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鼓樓博物館便位於鼓樓內部,博物館內詳細展現了天津老城修建、整葺、拆除的變遷過程,在這裡,可以探索老城廂的前世今生,也可以深入瞭解津沽的文脈傳承。只是,疫情期間,館內不開放,我們只能登上鼓樓,遙望老城廂,想象它當年的模樣。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天津老城廂,古建築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作者簡介:覺非行記,自由攝影師,旅遊自媒體。

新浪微博:@覺非行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