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之花》:病態之花,奇特之美

1857年6月25日,一本名為《惡之花》的詩集橫空出世。它陰鬱、邪魅,讓人恐懼。卻又純粹、瑰麗,令人著迷。有人視它為文學界的“毒牙”,侍機拔除。有人將它視為現代詩歌的靈魂,說它是綻放在醜惡中的良善之花。

《惡之花》:病態之花,奇特之美

Oriental Poppies, 1927

兩個月後,《惡之花》和它的作者波德萊爾惴惴不安地站在審判席上,接受全巴黎人們的檢視和審判:人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譭譽參半的《惡之花》,到底在講什麼?它是一部“青年騷亂史”,還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香花”?而那個名叫波德萊爾的男人,到底又是誰?

01、波德萊爾:一個敢於描繪醜惡的巴黎“浪蕩子”‍‍

波德萊爾出生於1821年的法國巴黎。他童年喪父,母親改嫁。繼父雖待他不薄,卻無視他對文學的熱愛,一心把他培養成官場中人。

《惡之花》:病態之花,奇特之美

波德萊爾晚年照片

成年後的他拒絕了繼父的安排,帶著父親留下的遺產,獨自在外過上揮金如土的放蕩生活。有錢有閒的波德萊爾終日浪跡於一群狂放不羈的文青之間,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浪蕩子”。

當時的巴黎是一座貧富對立強烈的“病城”。窮人在酒精中尋找緩解肉體的痛苦,富人在鴉片中放逐靈魂。而波德萊爾則和同時代的知識分子一樣,用文字批判當下的社會、階級和道德制度。

《惡之花》:病態之花,奇特之美

Hibiscus with Plumeria, 1939

他在詩中大膽地展現出現實巴黎的粗鄙和醜陋。他寫賣淫、腐屍和骷髏。也寫巴黎人的苦悶、猶豫與孤獨。他勇敢地打開了自己的心扉,並像愛倫·坡一樣由表及裡地挖掘出獨特的“醜惡之美”。

這些詩後來都被收錄進《惡之花》。由於主題過於敏感,《惡之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受到了統治階層和反動勢力的故意抹黑。人們把波德萊爾視為“旅館中的撒旦”,並認為《惡之花》只是一部“醜惡與下流比肩”之作。

然而隨著現代文明的高度發展,人們漸漸開始理解100多年前的波德萊爾。理解他內心的困惑和痛苦,並感嘆他對物質社會與精神文明衝突的精準描述和剖析。

如今,波德萊爾和《惡之花》成為了現代讀者最愛的法國詩人與詩集。為了讓更多的讀者領略《惡之花》的美,著名法文翻譯家郭宏安先生特意撰寫了《論》一書。

《惡之花》:病態之花,奇特之美

《惡之花》與《論》書封

在書中,郭宏安先生從創作理念、敘事結構和藝術手法這三個方面,對《惡之花》的文本進行了深度的解讀。同時,結合波德萊爾的詩歌和評論,對詩人的美學理念進行了詳細的梳理。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郭宏安先生的腳步,一同遊覽波德萊爾的“惡之花園”,領略“惡之花”奇特的病態之美。

02、從文壇毒藥到文學經典,這朵綻放在地獄邊緣的《惡之花》到底在講什麼?

批評家巴爾貝·多爾維利曾說過,《惡之花》裡“有一個秘密的結構,有一個詩人有意地、從結構精心地安排的計劃”。也就是說,假如不按照詩人安排的順序閱讀,我們就無法理解波德萊爾的真實意圖。

而郭宏安先生也認為,《惡之花》不是一個單純的詩集,而是一本有頭有尾的書。‍

《惡之花》:病態之花,奇特之美

Jimson Weed/White Flower No. 1, 1932

《惡之花》由六個詩組編排而成(《憂鬱和理想》、《巴黎風貌》、《酒》、《惡之花》、《反抗》和《死亡》)。故事從《憂鬱和理想》開始。詩人先以極大的耐心,冷靜且殘酷描寫了他在理想與憂傷之間的糾結。他想反抗這個社會,卻力不從心。他想順從這個社會,卻於心不願。他無法真正融入這個社會,也無法完全擺脫這個社會。

為了抵禦這種負面情緒,他求助於愛情(《巴黎風貌》)、麻醉和幻覺(《酒》)。他在醉意中抵達了“人造的天堂”,以為能在那裡得到救贖。可沒多久便因為巨大的虛無,失望跌落到罪惡的花叢中(《惡之花》)。

《惡之花》:病態之花,奇特之美

花園的小路-卡米爾·畢沙羅 1899

他在罪惡之國遊蕩、沉淪。最後得到的只有扭曲的愛和絕望。一切關於美與藝術全都消失殆盡。“每次放蕩之後,總是更覺得自己孤獨,被拋棄”。他在惡的花園裡發出撕心裂肺的吶喊,質疑萬能的上帝為何沒有拯救自己。(《反抗》)。

心中的鬱結久久纏繞著詩人,於是他開始把希望寄託在《死亡》上。他幻想戀人們在死亡中得到了純的愛(《情人之死》),窮人通過死亡終結了現實的苦難。藝術家則希望死亡“讓他們頭腦中的花充分綻開”,到達最高的成就《藝術家之死》)。

最後,他以《遠行》一詩回顧了自己整個的人生經歷,最後卻絕望發現:人們為擺脫憂鬱而四處奔波,到頭來都以失敗告終。在人類社會的旅途上,到處都是“永恆罪孽之煩悶的場景”。

《惡之花》:病態之花,奇特之美

居斯塔夫·庫爾貝畫的波德萊爾肖像

主人公和波德萊爾一樣,是詩人,也是一個得了“世紀病”的“浪蕩子”。他無聊、憂鬱、孤獨、悲觀、高傲、叛逆。他可能是歌德的維特、夏多布里昂的勒內、貢斯當的阿道爾夫、塞南古的奧伯爾曼,又或拜倫的曼弗雷德。

他因為心靈的空虛和性格的軟弱,所以消耗了才智和毀滅了愛情。他無法忍受個性和社會的矛盾,所以決意追求精神和肉體的解放。

他終生追求一種無名的幸福,卻只能在無名的憂鬱中呻吟。最後不再對生命和美好抱有希望,在“惡的花園”中尋求遺忘和死亡。

由此可見,《惡之花》不僅具有完整的主題和結構,而且通過巧妙的結構和完整的敘事,塑造了一個血肉豐滿的主人公。它記錄了詩人為擺脫精神與肉體的痛苦的失敗經歷,並有條不紊地將故事朝著一個無解的悲劇推進。

《惡之花》:病態之花,奇特之美

Black Iris, 1926

03、《惡之花》:病態之花,奇特之美

所謂“惡之花”,既可以被理解為“病態的醜陋之花”,也可以被理解為惡的本身具有一種“奇特的美”。這朵在惡中綻放的花朵,似乎還有種“出於汙泥而不染”之意。

除了名字富有深意,《惡之花》在創作上也兼具了形式美、韻律美和反差美。郭宏安先生在《論》中多次指出,《惡之花》在創作方法上繼承、發展、深化了浪漫主義,併為象徵主義開闢了道路。波德萊爾在《惡之花》中灌注了古典主義的批評精神,同時又使它閃爍著現實主義的光芒。

波德萊爾擅長從現實生活中拾取形象,使比喻更接地氣,更容易被讀者所理解。 他的《惡之花》充滿了各種豐富的形象、新奇的比喻和深刻的寓意。他的比喻新奇大膽,極富表現力。他把吻比作“陽光”,以顯示其熱烈。 比作“西瓜”,以顯示其新鮮。

他時常賦予某些抽象的概念以躍動的生命,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

比如,“遺忘”有一隻口袋,“時間”有一張網,“快樂”有一條鞭子,“仇恨”有一個桶。

《惡之花》:病態之花,奇特之美

他也善於根據意境和情緒的需要,寫出有不同樂感的詩句。不僅有力地渲染了氣氛,而且還細膩地傳達了情緒。

而在藝術手法上,《惡之花》更是兼具了形式美和韻律美。通過大量鮮明的對比,讓所有的意象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比如現實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資本主義的世界和詩人理想的世界,魔鬼的地獄和上帝的天堂。黑暗與光明,憂鬱與解脫,積極與沉淪,疾病與健康。還有真與假,善與惡,醜與美。

《惡之花》:病態之花,奇特之美

Sun Water Maine, 1922

藉由這種對立突兀的奇異感,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使《惡之花》從整體到局部、從內容到形式上都有一種病態的,奇特之美。

正如保爾·瓦雷裡所言,波德萊爾在詩中追求“一種更堅實的質地和一種更精巧更純粹的形式”。他的詩歌具有“真情實感”且“蘊含深厚”,而“精巧純粹的形式則表現為手法的豐富和技巧的圓熟。 ”

04、小結

波德萊爾曾被看作是一個頹廢的詩人,他的《惡之花》則被看作是對醜惡的美化、迷戀、欣賞和崇拜。1857年8月20日,波德萊爾因《惡之花》被判“傷風敗俗罪”。不僅被強制刪除6首詩歌,還需繳交300法郎的罰款。

這個“恥辱”一直到1949年5月31日,才被法國最高法院刑事法庭撤銷。在將近100年的時間裡,波德萊爾和他的《惡之花》一直都不被人們所理解。就算是在今天,依然有人把他的詩歌視為毒藥,忽略他發自內心的呻吟、抗議和警告。

《惡之花》:病態之花,奇特之美

波德萊爾《惡之花》首版封面

幸好,經過郭宏安先生的對《惡之花》的解讀,我們終於明白了波德萊爾藏在汙垢與醜陋中的溫存與善意:他的悲觀厭世只是出於對這個世界強烈的愛。因為無法改變,所以只能在詩裡傾注自己的所有同情。

《惡之花》記錄了一個詩人為擺脫精神與肉體痛苦的失敗經歷,並有條不紊地將故事朝著一個無解的悲劇推進。它警覺地注視著惡、觀察著惡、解剖著惡,並在現實世界裡反省觀照。

正如郭宏安先生所言:“《惡之花》不是毒草,而是香花。而這枚伊甸園的禁果,也終將向越來越多的人顯現出豔麗的色彩,散發出濃郁的芬芳。”

《惡之花》:病態之花,奇特之美

參考資料:

  1. 【法】波德萊爾,《惡之花》
  2. 【中】郭宏安,《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