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游的两姐妹,她们遇到的是社会丨信任成本最高的一面

出游的两姐妹,她们遇到的是社会丨信任成本最高的一面

在这个信任成本很高的社会里面,每一个个体距离对自己行为的边界真正有清楚的认知到底有多大的距离?交通系统的遵守,还是商业产品的变革,在人心信任体系的崩溃面前都不值得一提。

电影《末路狂花》里面描述了两姐妹塞尔玛和路易斯去郊外旅游散心的路上发生的一切,这不仅是女性主义,更是信任成本的故事。她们渴望相信别人,反而遭到了各种欺凌。

社会中出于自身弱势地位的人群,是不是还要因为善良被逼到死角?那是否还要信任他人?还要伸出信任的双手?不要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人,似乎才是社会交往的通识。

不少人的诺言和回复与行为简直天差地别,而且堂而皇之的表现力满满,是什么给了他们自信和不知羞耻?是从小生长环境里缺乏教养?是见到榜样想要学坏?是贪婪欲望作祟不能自拔?

总之新闻上日日都在播出类似被欺凌的遭遇,也有不少因为愤怒而反击的证据。让不公平上更增添不公平色彩,似乎才是唯一能解释的理由。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每个人只能人人自危,退回到原始时代了。

然而确实如此,尤其是网络时代,能见度低,你不知道背后是什么牛鬼蛇神,诈骗犯或者杀猪盘等等现象充斥于耳边,身边也不乏遭难者,公检法也是坐以待毙和形同虚设。

这和电影里描述的社会现象有什么区别,这还是好几十年前的老电影,却一丝一毫社会的进步都看不到。确实,信任成本还在逐年增加,而人与人之间的普通交往,更没有法律准绳可以约束,综上所述,更别提“爱情”这码事了!

塞尔玛是一名年轻的小媳妇,谨小慎微,不敢逾矩,但是被丈夫家暴和怒斥,心情不佳,和好友路易斯踏上了郊游旅程。她们遇到了三宗和性别有关的歧视对待,而且她们由于过激的做法导致了坠崖死亡。

第一宗是在酒吧里面喝酒的时候,一个酒夫调戏塞尔玛,把她带到停车场试图强奸她的案件。当人们暴露在社会阴暗面里面,该是有多可怕?她没有反击之力,也没有意识到危机,好像待宰的羔羊。

之后好友路易斯开枪杀死了那个酒夫,把塞尔玛救出来,之后她们就开始逃命,不想回去自首。瞬间就变得惊险刺激,但是这还不是主要的,那个只是原始的冲击,代表机械性的,第二性的弱势地位受到了挑衅和侵犯。

第二宗是一个年轻毛贼,他勾引塞尔玛上床并且在第二天卷走了她们逃命的钱而离开。这是面具性的,社会性的犯罪,在糖衣炮弹的攻势下面,塞尔玛模糊了她的选择,她感觉到在家丈夫不能依靠,出来“真爱”更不能依靠。

塞尔玛为何天真无知到这种地步?这是成年人的游戏,甚至已经在法律管理范围之内,变着法子软硬兼施,除了这些,还有非等价的交易,财产的掠夺,恶性欺诈,让人只能徒手认栽。

第三宗是塞尔玛出于对自己的懊恼和恼火,出现的反作用,就是她开始做过去讨厌的事情了!她进入了一家超市进行抢劫,为了把金钱抢回来,可以继续逃命。她的动机是什么?

主要还是她被逼到了死角之后,觉得不公平、不公正,却又无处伸冤。塞尔玛去超市里面抢劫的时候,心理是大快人心的!情绪就是裸露的真相,当人们走到情绪的尽头,也是接近真相的时候。

只能说,看得见的是犯罪,看不见的是人心的天平。如果能够在社会里面得到足够的信任度,降低信任成本,那么起码不会崩坏的那么厉害和彻底。以死亡来宣告泄愤是通常的做法。

面对外部刺激,回到外部的做法,让人不至于羞愧或者积郁成疾!塞尔玛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成长,用这样决绝的方式做了反抗,这也能说明一点她们的女性意识觉醒。

有时候效果就是要来的立竿见影,塞尔玛第一次是手刃了元凶,第二次是转移了痛苦,虽然都是犯法的,但是她找到了一个解释自己行为的理由。凭什么要忍受这样的待遇?如果能信任成本更少一点,难道不会和谐吗,但是人心是狭隘的,塞尔玛和路易斯选择了正面的暴力,也有人选择反面的虚伪。

变形记里的人们都是这样彼此互怼。“以德报怨”这种教条还在高唱大旗,也沦为工具而已。一想到这种第三种真实,不得不嘲讽当下法律和善良唱对台戏的现实状况。

另外就是保护好自己的方式,尽量尽早识别潜在危机,甚至要学会外圆内方的面对不同的人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是有几分道理的!如果一味的任由情绪纵横在喧嚣之上,那么结局都是两败俱伤。看到情绪的演绎,不能封闭的处理,情绪,是一把利器,学会武装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