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疫情“最惨”餐饮行业龙头,海底捞靠什么撑住1700亿市值?

作为疫情“最惨”餐饮行业龙头,海底捞靠什么撑住1700亿市值?

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受到此次暴发影响最大的是线下餐饮,但海底捞并没有跌落,也许是因为“聪明钱”对线下餐饮的大潮、具备现金流能力和品牌议价力的海底捞未来扩张的预期。但这种判断也存在风险,如果这种疫情的常态化甚至导致长期需求受阻,即使海底捞的扩张成本再低,也会因萎缩的需求端支撑不了1700亿市值而遭受重创。

2020年初,新的冠状病毒爆发,餐饮行业遭遇重创。水下捞明明也关了店,也将面临2020年业绩的大幅下滑,但股价却十分坚挺。

若以武汉为例,1月23日开始计算,海底捞前一交易日收于32.5,之后最低跌至27.45,最大跌15.5%。在同一时期,呷哺呷哺的跌幅为46.4%,麦当劳的跌幅则为50%。与其它餐饮企业相比,海底捞的表现要强很多。

究竟海底捞靠什么支撑着1700亿的市值?

别人打折,海底捞涨价

暴发后,麦当劳、萨莉亚等多家餐饮店纷纷推出打折套餐,以薄利多销的方式,重振颓势。

但海底捞却悄然涨价。

血旺半份从16元涨到23元,半份土豆涨到13元,一份1.5元,七碗饭…消费者晒出海底捞的账单后,网络上形成一股舆论,批评海底捞“趁火打劫”。深海捞随后发表了道歉,并决定恢复菜价。

实际上,海底捞几乎年年涨价,只是这次不巧遇上疫情,被舆论给逮住了。

2015-2019年,海底捞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到91.8,94.5,97.7,101.1,105.2元。那并非因为人们吃得越来越多,而是因为海底捞的食物价格每年都在上涨。

底气来自于海底捞的提价,高于行业的翻座率。

就餐率是指每天就餐的次数,火锅店一般达到3次/日就有不错的盈利。到2019年,海底捞的翻转次数达到每天4.8次,也就是说,每桌平均每天接待5位客人。海底捞餐厅里的每个餐桌上,每10个小时都有人吃火锅,每2小时就有人吃火锅。

过高的入座率使得海底捞门口排队的人都很多,高峰时段排队时间为2-3小时。与之相比,2019年呷哺呷哺仅为每天2.6人次。假如跑到线下去观察,与海底捞相比,呷哺呷哺的生意清淡很多也是肉眼可见。

不可思议的是,消费者仍然非常忠于海底捞。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调查,海底捞的餐饮体验在中国中餐品牌中名列前茅,68.3%的海底捞顾客每个月至少光顾一次,98.2%的顾客表示愿意再来一次。

餐饮市场出清,海底捞出现黄金扩展期?

而以强大议价力为基础所带来的市场扩张预期,是海底捞扩张的核心逻辑。

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新冠脉肺炎疫情对中国连锁餐饮行业影响调查报告》显示,5%的样本企业账上没有现金来支持经营,从2020年3月1日开始计算。百分之七十九的样本企业说,三个月来他们都不能靠自己的现金维持。

这次暴发给中小餐饮业带来了灾难。有些餐馆在年前为春节准备了大量的配料,现在要么廉价出售,要么在仓库里变质。有些餐馆因为付不起房租,就会永远关上门。

不景气的餐饮企业纷纷倒闭,但却成为高现金流企业低成本扩张的良机。

与生俱来的外出饮食需求在长期内很有可能是稳定的,而中国的疫情控制效果也提高了这一预期。不但如此,从微观商业环境来看,小企业倒闭引发商铺租赁、商铺建设市场向买方市场倾斜,租赁价格成本和扩张成本将被暂时性压制,加上政府补贴减免费用,这让“现金为王”的企业迎来了低价扩张的黄金窗口期。

海底捞的门店扩张在2017年后明显加速。海底捞新开了308家门店,全球门店数量从2018年末的466家增加到2019年底的768家,其中716家位于中国大陆,52家位于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外。

海底捞的老店在高速扩张的同时,保持了原有的运营效率。结果显示,2019年同店销售额增长1.6%,同店每天翻新次数保持在5.2次,与2018年持平。

到2020年,海底捞计划再开设300家。开设商店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一是采购量大,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更强,原料成本更容易控制。而当门店密度增大时,仓储和配送的边际成本将降低,整个门店的平均成本将下降。

作为疫情“最惨”餐饮行业龙头,海底捞靠什么撑住1700亿市值?

扩大预期的成本优势增加

计划到2020年继续扩大规模的海底捞,除了资金运作的现金流充沛外,在融资方面也跟得上,更容易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融资成本更低。

根据新华网报道,在疫情爆发期间,中信银行和百信银行共为海底捞提供了21亿元的贷款,并承诺加大对供应链企业的支持力度,首批8.1亿元贷款于2月19日到达了海底捞账户。

另外,由于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海底捞在租金谈判上也比其他餐厅更具实力。

据海底捞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其租金成本仅占总成本的4.3%。与此时期相比,呷哺呷哺、必胜客、肯德基和必胜客的租金成本分别增加了12%、16%、31%和34%。

据报告,海底捞2019年收入265.6亿美元,租金成本为11亿美元,占总收入的4%。在同一时期,呷哺呷哺的收入总额达60.3亿,租金成本达8.5亿,占总收入的14%。类似于火锅生意,海底捞的收入是呷哺呷哺的4.4倍,但租金成本却只有其1.29倍。

海床的租金优势十分明显。海底捞在商圈内拥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口碑,使其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并不依赖商圈引流,而是为商圈带来人气。

海底捞也承认其在租金方面的优势:“租金和相关支出占收入的百分比比较行业平均水平是低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餐厅的翻台率和业绩更好。租赁期限一般为三个月,为方便装修和装修场地提供便利。我方租约的租金绝大多数是固定金额,按租赁协议规定每两到三年递增一次。

或萎缩的需求能撑住1700亿吗?

但也有券商指出,目前市场对海底捞的“强者恒强”预期过强,对“暴发影响”的预期过弱,并没有充分计入暴发的短期影响。

例如东吴证券就直接给出了《股价或不能真实反映疫情影响,大幅降低2020年收益预期》的研报,并指出,考虑到核心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的疫情爆发,谨慎地假设4-7月的门店收益(客流/翻台率)分别经历20%、40%、60%、80%的爬坡期,这将导致全年利润预期收缩。

东吴证券也指出关键之处,就是海底捞近几年来试图突破开店节奏的瓶颈,进行海外扩张。但是,当前受外海疫情影响以及全球化趋势减缓等因素,并未全部计入海底捞股价预期。

另外,疫情防控常态化对消费行为构成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查体温、戴口罩等防控行为很有可能在今后一年甚至几年内长期推广,因此消费冲动和消费热情也会受到抑制,这也不体现在海底捞高达1700亿的市值上。

小概率事件存在的大损失风险更值得关注。Dario的全天候策略号称躺着赚钱,但最终在股债同跌中失败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输入性病例扩散和冬季病毒回归的可能性,以及疫苗研发进展太慢导致海外经济崩溃等问题,都没有纳入海底捞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捞即使在大多数人的期望中仍有光明的未来,但其市场价值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它“没有表现出对此次暴发的敬畏”。

作为疫情“最惨”餐饮行业龙头,海底捞靠什么撑住1700亿市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