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节日风俗多,三烧五腊九时新,年年还不忘“称人”

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是标志夏季开始的日子,又称“立夏节”,是民间传统的节日。

当太阳运行到黄经45度,或者以气象学来说,日均温度达到22度以上,就是入夏的标准,公历时间是每年的5月5日或6日。

立夏节日风俗多,三烧五腊九时新,年年还不忘“称人”

人们觉得入夏以后,雷雨天气增多,农作物进入快速生长阶段,而古代又是农耕经济为主,所以这一天人们也是十分的重视,与夏有关的习俗相当丰富,杭州一带历来有立夏尝新的习俗。

尝新,旧时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要尝“三烧、五腊、九时新”:

“三烧”,即烧饼、烧鹅、烧酒;

立夏节日风俗多,三烧五腊九时新,年年还不忘“称人”

“五腊”,黄鱼、腊肉、咸鸭蛋、海蛳、清明狗(糕点)。

“九时新”,樱桃、梅子、鲥鱼、蚕豆、苋菜、黄豆笋、玫瑰花、乌饭糕、莴苣笋。

还有一说法是立夏杭州人必须吃十二种食物,有立夏俗谣说:“夏饼江鱼乌饼糕,酸梅蚕豆与樱桃;腊肉烧鹅咸鸭蛋,海蛳苋菜酒酿糟。”

至今,杭州半山一带还保留着烧立夏饭、吃乌米饭、称人等习俗。

“乌饭”就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用一种名叫“乌饭叶”的野生灌木叶子的汁液,浸煮米饭做成的,俗信以为立夏日吃乌糯米饭夏天不容易中暑,而且可以避免蚊虫叮咬。

立夏节日风俗多,三烧五腊九时新,年年还不忘“称人”

关于“乌米饭”的来历,半山地区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说战国时期,孙膑遭庞涓陷害,被关进猪舍,为瞒过庞涓爪牙的监视,老狱卒用乌饭树叶煮糯米,捏成一个个呈乌褐色的极像猪粪的饭团,偷偷送给孙膑吃。孙膑吃了这种饭团,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身体更加强健了,并终于逃出了监狱,报了仇。孙膑第一次吃乌米饭正是立夏,因此这一带就流传立夏吃乌米饭的习俗。

另一则传说说的是立夏称人习俗的来历。

传说三国时代,司马昭发兵消灭蜀汉后,恐原属汉地的臣民不服,所以善待被俘虏的后主阿斗,封他为安乐公。

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马昭当着一批跟到洛阳的蜀汉降臣之面给阿斗称了体重,并表示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保证阿斗年年体重不减,以示未受亏待。后民间仿效,由此形成风俗。

旧时,每到立夏日家家户户要用大秤杆“称人”,称的时候有讲究,秤锤只能从里往外挪(表示增加),不可以从外往里挪(表示减少)。

立夏节日风俗多,三烧五腊九时新,年年还不忘“称人”

立夏日,孩子们成群结队到野外采槐豆(别名蚕豆、罗汉豆),挖野竹笋,向邻里各家乞取米和肉,然后到野地里去用石头支起锅灶,自烧自吃,俗称吃“野米饭”或“立夏饭”。俗传这种风俗源于乞丐,以为在野外可以避灾祸。

立夏节日风俗多,三烧五腊九时新,年年还不忘“称人”

除此之外,旧时杭州城里还有“五郎八保十三匠上吴山”的风俗,“五郎八保十三匠”说的是旧时的手艺人。

“五郎”,即剃头郎、打米郎、倒马郎(出粪者入、皮匠郎、锡箔郎。

“八保”,即酒店伙计酒保,茶店伙计茶保,饭店伙计饭保,以马赁人而随其后的马保,管地方事务的地保,还有以风水算命为业的像像保(阴阳先生)。

“十三匠",即木匠、泥水匠、石匠、铁匠、船匠、佛匠、雕花匠、搭彩匠、银匠、铜匠、锡匠、篾匠、锯匠。

立夏节日风俗多,三烧五腊九时新,年年还不忘“称人”

因为立夏是一年中的重要节日,旧时店铺作燃坊都要照例放假休息,而吴山一带是杭州最为热闹的地方,三教九流汇集,所以吃野米饭五郎八保十三匠都要上吴山游览。

2008年,半山立夏习俗列入第二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半山立夏习俗列入

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