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娃在家學習,逼瘋了父母?

1.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疫情娃在家學習,逼瘋了父母?


推開我的房間,這是頭一次姐姐跟外甥沒有歇斯底里地因為作業在討價還價。屋子裡安靜的出奇,外甥一邊寫一邊掉眼淚。姐姐拿著kindle 坐在旁邊看自己的書。

眼見氣氛有點詭異,我也不敢說話便坐在老姐旁邊看起了自己的手機。因為外甥特別喜歡我的寫字檯,所以總是在我房間寫作業。他寫不完,我也沒地去。

只見外甥雖然不情願,還是堅持寫著自己的字帖。一會兒他站起身,姐姐問他,你寫完了嗎?外甥不說話,徑直去了衛生間,小便後自己回來想坐在姐姐旁邊撒嬌。老姐臉一黑,去寫作業!寫不完不要跟我說話!

外甥見姐姐完全沒有讓步的意思,只好黑著臉又走回課桌去寫字帖。一邊寫一邊繼續哭。雖然哭著,但是手底下的速度快了。

不一會,外甥寫完了拼音,打算歇一會兒,跟老姐再次求饒說:媽我寫了三篇了,可以了嗎?老姐說:還有一篇數字,去寫完了。寫完了咱們回屋睡覺。

外甥用一慣撒潑耍橫的架勢開始鬥爭:我都寫了三篇了,我不想寫了!老姐仍然一臉黑,寫不完你就不能玩自己想玩兒的遊戲。不能睡覺。

老姐走過來檢查外甥的作業,拿起橡皮把潦草的字擦掉,面無表情地說:來,這幾個寫的不夠圓,寫的有大有小,寫的不認真。你得重新寫。除了這幾個,其他的都很好。快點吧,兒子加油。

然後走開繼續看書。外甥雖然又急又氣,但是知道媽媽不會妥協,沒辦法只能繼續寫。這樣來回來去幾個來回,已經晚上十點一刻了。

待終於寫完了字帖,老姐對四歲的外甥說,今天的事情一定要今天完成,多晚媽媽都會陪你。你可以選擇白天寫,也可以晚上。但是,你只有做完了作業才能去做其他自己喜歡的事情,知道嗎?

外甥心裡不服氣,但是也沒有辦法,本來想打遊戲,但是因為自己的拖沓打遊戲的時間也沒有了,又到了睡覺的時間,只好乖乖去洗漱。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2.死循環終於有解了

在我的印象裡,老姐幾乎每天都要跟外甥在寫作業這件事上大動干戈。幾乎是老姐追,外甥躲。老姐喊,外甥裝聽不見。老姐拼命催促,外甥拼命拖延。總是拖到不能再拖了才開始硬著頭皮寫,幾乎成了一個死循環。

在老姐一步步摸索下外甥終於把寫作業形成了習慣。

。起初,外甥不願意在自己的小桌子上寫,卻總是喜歡侵佔我的地盤,因為我下班後經常拿著電腦辦公,於是他覺得他也要辦公,就想在我的桌子上寫作業,從此就成了他的地盤兒。

有了地盤,對寫作業的數量又開始討價還價,今天寫兩篇,明天寫一篇,雖然外甥各種鬥爭,但老姐始終沒有妥協。一天天過去他雖然仍然鬥爭,也知道一天就是要寫4篇。

再者就是寫作業是時長,記得開始外甥每寫一個字都要讓老姐看一下,而且看完了就要撓撓手,摸摸橡皮,小動作特別多。起初老姐也是各種哄,後來乾脆不理他,只要作業不完成,任何其他的需求都不能滿足,漸漸地小動作少了。

最後就是拖延了,在我看來,今天的拖延外甥也是自食其果了。

可見,疫情期間,想要讓娃能夠在家停課不停學需要家長想很多辦法。首先,萬像學校那樣有固定學習的場所,哪怕是一張固定的桌子,其次是約定好的課業數量,再者就是把握好寫作業的時長和習慣。想要看好孩子,還要多花心思。

3.娃為啥如此不受約束

老人總說,3歲老大,7歲看老。為啥進入四歲以後的孩子身上的毛病就多了,而且變得自己主意特別多?

四歲之前,孩子不上幼兒園,每天的任務就是吃,睡和玩兒。幾乎或者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是四歲上幼兒園以後,開始有了作業。

需要按時起床,按時吃飯,按時睡覺。要按照老師的安排完成各項指標,唱歌,畫畫兒,做運動,識字,算算數等等。一下子課程多了起來。完全沒有了他三歲前那種無憂無慮自己想怎麼玩兒就怎麼玩兒的日子。

如果是大人,可能也會不習慣。何況對於孩子而言。這時候,其實需要大人多多引導。對於孩子而言。唱歌,畫畫,做運動還好完成,畢竟還是有意思的。現在識字軟件的開發也都非常有趣,孩子勉強也算喜歡。唯獨寫字這一大難題,要求孩子要有一定的定力,而且寫字是一個重複性工作沒有什麼創造性,孩子不願意做,總是拖延也有能理解。可是,這是一項不得不做的事。在攻堅的難題上,需要我們大人多花心思。

孩子的“拖延”很多時候是我們撫養不當造成的。當然這情有可原,畢竟我們初為父母,缺乏教養經驗。我們愛孩子的心是誠摯的,但理念是零散的,方法是單一的。

4.讓孩子乖乖寫作業的秘密

疫情娃在家學習,逼瘋了父母?


唐豔豔在《教孩子和時間做朋友》一書中介紹了很多實用的方法。其中有些方法我覺得很適合老姐得教育。

1.不催促,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不管習慣用哪種方式叫孩子寫作業,父母都容易犯同一個錯誤,那就是反覆催促。

老姐常常催促外甥先寫作業,寫完了再去玩兒,可是他常常不聽。因為孩子時間觀念。他不知道早點寫完是什麼概念,他只知道我此刻想玩兒火車,想陪姥姥玩兒遊戲,張看動畫片。

嘮叨,是絞殺孩子主動性的罪魁禍首。

催促,是孩子形成良好時間觀念的攔路虎。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嘮叨的特點是重複、負面和無效。對幼小的孩子來說,父母當然可以給予適當提醒。如果父母嘮叨的是一種重複的提醒,就會剝奪孩子主動做事的體驗,搶走孩子珍貴的成就感,也會奪走孩子試錯的機會。如果父母嘮叨的是一種重複的指責,那就更可怕了,喋喋不休的指責,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嚴重的傷害。

父母自己對時間的流逝感到非常焦慮,於是通過催促把這種焦慮和壓力延伸到了孩子身上。孩子原本有自己的時間節奏,但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這個節奏不對,所以不停地去打斷他,催促他,讓他按照家長的時間節奏來。這樣的後果是,孩子永遠處在一個被打斷、極度碎片化的時間流中,他將不會有機會來形成對時間的感知和掌控能力。

讓孩子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適時地不斷調整和適應,這個過程中最難的一關是父母要學會眼睜睜地看著孩子承擔後果。

比如今天,外甥拖,不肯寫,只要姐姐不妥協,外甥今天就拖延到沒有了遊戲時間。這種後果,需要他自己承擔。

2.耐心固化好習慣

我們都聽過21天習慣理論,但對孩子來說,一個月只能初步形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好習慣建立後,還要和生活的其他系統磨合適應,很多因素會試圖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突破它,所以鞏固好習慣需要的時間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更長一點。

比如老姐帶外甥寫字帖,開始是一個字看一次,後來是一行看一次,再後來是一篇看一次,現在是寫完了一起看。這個過程需要反反覆覆的操作,才能培養孩子的耐心和定力。

再比如,外甥開始喜歡摸摸其他的東西。在後來喜歡讓老姐給他揉揉手腕,現在什麼都不用只要讓他自己寫。這個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大人幫他赧赧規範。

3.一個固定的環境,哪怕是一張桌子

很多家長問我,寫作業的環境有那麼重要嗎?我的答案:非常重要。

起初,老姐下班後就在客廳陪外甥寫作業。每到那個時間,就是姥姥要看新聞的時間,於是外甥總是一邊偷瞄電視一邊寫,老姐費勁了心思告訴他要一心一意,可是沒用。

後來,外甥鎖定了我的寫字檯。可是新的問題來了,外甥總要老姐盯著他寫。而且,只要老姐走神,外甥就開始各種小動作。老姐跟外甥都苦不堪言。

父母陪孩子寫作業,不應該成為常態。因為當父母坐在孩子身邊,盯著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一方面是暗示孩子,作業不是他自己的事父母也有份,這容易形成孩子的依賴心理;另一方面是暗示孩子,他的能力和責任心都不值得信任,需要一個監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在摧毀孩子的獨立性和主動性,摧毀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發展的基石。

正確的做法是,在孩子剛入學、對作業的規則不太瞭解的時候,家長可以給予指導。一旦孩子熟悉了怎麼寫作業,父母就應該慢慢抽身。就像老姐只是在旁邊看自己的書,並不是專門陪他寫作業。因為老姐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好的作業環境。就像培養一株植物需要陽光、土壤和空氣,而不能只靠一個良好的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