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更好地賣貨,就必須要更懂用戶,成年人苦苦等待的就是我懂你

要更好地賣貨,就必須要更懂用戶。這一現在聽上去十分順暢的商業邏輯,並非是一開始就建立的。關於這一點,我們看看定價權的轉移歷史就知道了。

最初在供不應求的時代,這個時候是製造商(生廠商)有話語權。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過去的商品會有所謂的“零售指導價”,這是製造商的強勢定價權的表現,表明定價權在製造商手裡。

我一次定價權大轉移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沃爾瑪為代表的一批渠道商的興起,定價權第一次從製造商的手裡轉移到了渠道商的手裡,“沃爾瑪”們掌握了商品的定價權,他們也拿走了商品利潤的大頭。這就是所謂的渠道為王時代。

進入21世紀,第二次定價權大轉移發生了。這次是因為互聯網的誕生,它第一次把買方和賣方放到了同一個信息平臺上,信息不對稱被打破,定價權從渠道轉移到了終端用戶的手裡。

在這樣一個交易信息透明、過度供給的環境裡,唯一的商業秘訣是什麼呢?當然是掌握需求方,或者說掌握消費者的人有話語權。就像著名的“谷歌十誡”裡寫的: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其他一切紛至沓來。

要更好地賣貨,就必須要更懂用戶,成年人苦苦等待的就是我懂你


這也是所謂互聯網思維中“用戶為王”的實質。互聯網提供了連接商戶與用戶的機會,使得小米這樣的“社群品牌”成為可能。通過掌握社群來形成品牌,再通過品牌來和上有供應鏈談判,用需求倒逼生產,獲得談判優勢,再低毛利戰術來拓展用戶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